大数据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中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对措施研究
陈继辉
金昌市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 甘肃省金昌市 737100
一、研究背景
1.1 大气污染现状与危害
近年来,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 年报告,全球超过 90% 的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 [1]。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同样严峻,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 PM2.5 年均浓度虽有所下降,但重污染天气仍频繁出现 [2] 。大气污染物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仅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还可能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污染,危害生态系统 [3]。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会导致人群健康水平下降,增加医疗负担,同时影响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1.2 传统预警与应对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重污染天气预警依赖固定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通过单一指标或简单模型进行预测,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监测站点分布不均,难以覆盖偏远地区和污染源动态变化区域,导致数据代表性不足;其次,传统模型无法有效处理气象条件、污染源排放、地形地貌等多因素的复杂交互关系,预测精度较低[4]。在应对措施方面,传统方案往往采用“一刀切”式的工业限产、交通管制,缺乏对污染源精准定位和差异化管控,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还可能引发社会争议[5]。
1.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大数据技术具备海量数据处理、多源信息融合和复杂模式挖掘的能力,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整合环境监测、气象预报、交通流量、工业排放等多源异构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污染成因和扩散规律 [6]。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的融合,可实现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动态监测;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能够优化交通管制策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7]。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提升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
2.1 多源数据采集与整合
2.1.1 数据来源与类型本研究涉及的数据来源包括:
- 环境监测数据:由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 PM2.5 、 PM10 、 SO2 、 NOx 等污染物浓度数据;
- 气象数据:来源于气象部门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参数;
- 交通数据:包含道路流量、车型分布、行驶轨迹等信息;
- 工业数据:重点企业的排放许可、实时排污数据;
- 其他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监测数据、社交媒体舆情数据等。
2.1.2 数据清洗与融合
采用 ETL(Extract-Transform-Load)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剔除、缺失值填充(如基于 KNN 算法的插值法)和格式统一。利用时空对齐算法,将不同来源、不同频率的数据融合为结构化数据集,构建大气污染数据库[8]。
2.2 重污染天气预警模型构建
2.2.1 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包含污染浓度、气象条件、污染源强度的三级预警指标体系:
1. 基础指标:PM2.5、PM10、O₃ 等污染物浓度;
2. 气象指标:静风频率、逆温层高度、湿度等扩散条
3. 动态指标:污染源排放强度变化率、区域传输贡献度。
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形成综合预警指数 [9] 2.2.2 预测模型开发
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如 LSTM、Transformer)和传统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结合的方式,建立多模型融合的预测框架。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训练,通过交叉验证优化模型参数,并引入注意力机制增强对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能力[10]。
2.3 差异化应对措施制定
2.3.1 分级响应机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差异化措施:
- 黄色预警:加强道路清扫,限制高排放车辆通行;
- 橙色预警:重点企业减产 30% ,部分工地停工;
- 红色预警:工业企业停产、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2.3.2 精准化管控策略
基于大数据分析识别重点污染源,实施“一企一策”管控。例如,通过聚类分析将工业企业按排放特征分类,对高污染企业采取更严格的排放监管;利用交通大数据优化限行区域和时段,减少管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1]。
三、技术方案
3.1 大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
采用物联网(IoT)技术实现环境数据实时采集,通过5G 网络传输至云端。存储系统采用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时序数据库(如 InfluxDB),兼顾数据存储的扩展性和查询效率 [12]。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溯源性。
3.2 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运用 Spark Streaming 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通过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 算法)识别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污染分布的空间可视化分析;采用强化学习算法动态优化应对策略,根据环境反馈调整管控措施[13]。
3.3 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
开发集成数据管理、模型运算、可视化展示的综合平台。平台具备以下功能:
- 实时监测:地图展示污染分布和预警等级;
- 预测分析:提供未来72 小时污染趋势预测;
- 决策支持:自动生成应对措施建议和资源调度方案。
四、发展趋势
4.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未来将更多应用深度学习算法(如图神经网络)处理复杂空间数据,结合强化学习实现预警模型的动态自适应优化。同时,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模拟极端污染场景,提升应急响应能力[14]。
4.2 多部门协同与数据共享
推动环保、气象、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打破数据壁垒。通过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平台,实现跨省域污染协同治理,例如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联合预警与应对[15]。
4.3 公众参与与智慧治理
开发公众参与平台,通过手机 APP 实现污染举报、健康防护提醒等功能。结合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公众关注点,优化环境政策制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16]。
五、结论
大数据技术为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对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智能模型构建和精准化管控,能够显著提升预警准确性和应对效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推动公众参与,构建更完善的智慧环境治理体系。尽管目前仍面临数据安全、算法可解释性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大数据将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mbient (out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2023.
[2] 生态环境部 .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
[3]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J]. 环境科学 , 2022, 43(5): 123-130.
[4] 传统大气污染预警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 2021,33(3): 45-50.
[5] 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的优化研究 [J]. 中国环境管理 , 2020, 12(4): 78-83.
[6] Chen, X., et al. Big data analytics for air pollution prediction: A review[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56(12): 7654-7668.
[7] 交通大数据在尾气减排中的应用 [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 2021, 21(6):112-123.
[8] 多源环境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D]. 北京 : 清华大学 , 2022.
[9] 大气污染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J]. 环境科学研究 , 2020, 33(8): 1890-1897.
[10] 吴某某 , 郑某某 . LSTM 模型在 PM2.5 预测中的应用 [J]. 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21, 38(10): 3056-3060.
[11] 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污染源精准管控研究 [J]. 环境工程 , 2022, 40(7): 156-161.
[12] 环境大数据存储技术研究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21, 57(15): 1-8.
[13] 强化学习在污染防控决策中的应用 [J]. 控制与决策 , 2022, 37(9): 2123-2130.
[14] 深度学习在大气污染模拟中的应用进展 [J]. 地球科学进展 , 2023, 38(2):189-198.
[15] 生态环境部.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2023-2025).
[16]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22, 32(6):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