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尹平
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三中学419100
引言: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初中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能力和健康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育,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多以知识点讲解为主,教师往往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授,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建构,这种“点对点”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认知体系,影响了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内容,未能结合现实生活或科技发展拓展教学视野,导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多数初中生物课堂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应用较少,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法有效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实验教学不足,实践能力培养薄弱
尽管初中生物课程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实验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制于设备条件、课时安排等因素很多实验被简化为演示实验或直接跳过,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导致其实践能力较弱,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目标理解不够深入,仅将其视为验证知识的工具,忽视了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评价方式片面,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这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反馈中也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一)构建主题式教学框架,实现学科内容有机融合
跨学科融合教学应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主题式教学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增强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探究任务、组织多元活动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微观世界里的我”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细胞结构出发,结合数学中的比例尺知识绘制细胞模型图,利用物理光学原理制作简易显微镜,还可以融入美术元素让学生完成细胞绘画作品,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还提升了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真实情境下的问题驱动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置贴近生活、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思考、合作探究,跨学科融合教学应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得出结论,从而提升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章节中教师可以创设“假如你是学校卫生员,如何制定校园防疫方案”这一情境任务,学生需结合生物学知识了解传染病传播机制,查阅历史资料分析疫情演变规律,借助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并制作宣传海报,最后通过小组汇报形式提出解决方案,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还锻炼了信息处理、逻辑推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实现了跨学科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团队协作,通过设定明确的项目目标、规划实施步骤、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学生能够在真实项目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契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我是小小医生”项目活动,让学生分组模拟医院场景分别扮演医生、患者及家属角色,结合语文学科撰写病历报告,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胎儿生长曲线,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孕期保健动画,最终通过成果展示与互评,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四)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与学习路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支持,通过引入多媒体、虚拟实验、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数字化工具也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提升教学效果,在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行为”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线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统计行为频率,还可引导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拍摄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行为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获得了直观的学习体验,学会了利用数字工具辅助学习,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
(五)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包括知识与能力,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生命教育、环保意识、社会责任等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学科视角的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道理,在行动中践行责任,在八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再结合化学知识分析空气污染成因设计低碳出行方案;最后组织学生撰写倡议书,呼吁全校师生共同保护环境,这样的教学设计促进了学科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结论: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主题式教学框架、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融合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多种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未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设计,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小童 , 蔡曙洁 . 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探索皮肤晒黑的秘密”为例 [J]. 中学生物教学 , 2025(4):48-51.
[2] 赵亮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跨学科作业设计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2023.
[3] 林秀榕 . 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以”制作馒头”为例 [J]. 中学生物教学 , 2023(3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