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研究
尹春然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引言: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状况关乎个人发展,更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协同创新联动机制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应对就业挑战,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挑战
(一)就业总量压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2024 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 万人,未来一段时间都将稳定在千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业岗位的供给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二)结构性就业矛盾
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端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端存在一定错位,“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高校部分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和岗位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因素,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出现招工难的情况。
(三)就业能力与新要求不匹配
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四)就业观念偏差
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考研、考公、考编热度不减,“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增多,许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和岗位,对一些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缺乏了解和兴趣,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二、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的重要性
(一)整合资源,提高就业效率
协同创新联动机制能够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就业服务;高校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社会可以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各方的协同合作,能够提高就业效率,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促进供需匹配,缓解结构性矛盾
协同创新联动机制有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使高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企业可以参与高校的教学过程,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流程,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应新要求
协同创新联动机制,高校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
(四)引导就业观念转变,拓展就业空间
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可以宣传教育、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中小微企业、到新兴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政府和企业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优惠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毕业生到这些领域就业,拓展就业空间。
三、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一方面要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毕业生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传统基层就业项目,围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深入挖掘开发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和服务,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二)高校层面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如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等,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涵盖专业规划、课程设计、质量评估的全链条企业参与体系,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实施,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常态化的就业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
(三)企业层面
企业应积极参与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岗位,一方面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实现互利共赢,此外企业还应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四)社会层面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就业培训和指导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媒体应加强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报道,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正义。
结论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协同合作,能够有效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在未来的工作中,应不断完善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机制的运行效率和效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梦蓓 , 周贞云 , 蔡之澜 . 高校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协同作用与路径研 究—— 基 于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下 就 业 协 同 分 析 [J]. 学 理 论 , 2014(03):97-98.DOI:10.3969/j.issn.1002-2589.2014.03.043.
[2] 马廷奇 .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 [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 2013(3):9.DOI:CNKI:SUN:RDXK.0.2013-03-003.
本文系2024 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G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