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效应分析
蔡岩松 刘成琳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城市用地集约化需求不断上升,促使建筑形式逐步向空中发展,超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天际线的重要标志。从结构工程的角度来看,建筑高度一旦超过一定范围,风荷载将取代重力荷载成为主要控制荷载,特别是在高柔度、高自由度的超高层结构中,风作用引起的侧向位移、结构振动、层间位移角等响应问题愈发突出。相比中低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风环境更为复杂,受气流分离、再附着、尾流涡街、湍流强度等多重因素影响,风荷载呈现显著的非线性与时变性,无法采用传统的静风假设进行简化处理。如何精确模拟风荷载作用过程,合理评估其对结构稳定性、构件强度与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已成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目前,常用的风荷载分析手段包括规范法、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三类,其中规范法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风洞试验是结构安全性评估的重要依据,数值模拟则为风荷载精细化计算提供可能。
一、风荷载作用机理及超高层建筑响应特性分析
风荷载是指风流在绕流建筑物过程中由于速度变化引起的动压变化作用在建筑表面所产生的荷载。它包括平均风荷载、脉动风荷载和瞬时风荷载,其中平均风荷载引起结构的静态响应,脉动风荷载则主要引起结构振动。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高度和体型的显著增加,其表面风压分布呈现明显的高度相关性与时变特征,风振响应主要包括沿风向、横风向及扭转方向三种分量。沿风向响应主要受风速波动及结构柔度影响,表现为持续缓慢的位移响应;横风向响应则更多受到气流涡街脱落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接近而产生的共振放大作用,常导致结构出现低频振动与人感不适问题;扭转响应则常在非对称布置或不规则体型建筑中较为明显,容易诱发结构整体稳定性问题。
二、影响风荷载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其参数分析
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效应受建筑物本体参数与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首先,建筑高度与体型是决定风压分布与结构响应特征的首要因素。随着建筑高度上升,风速与湍流强度的增加导致风压呈现非线性增长,同时结构的柔度提高,也加剧了风振响应的敏感性。建筑体型对风荷载分布也有显著影响,正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异形截面等形态对应的绕流特性差异明显,进而决定了涡激振动、扭转响应等风致效应的显著程度。其次,风向角变化会引起不同的绕流模式,导致风荷载在不同表面分布的不对称性增强,从而产生扭转与横向响应耦合现象。此外,周边建筑物的遮挡与引导作用也会改变建筑物处的风环境条件,形成局部加速区或风压波动区域。
三、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分析方法与技术路径探讨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力风荷载法、等效风振法、脉动风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风洞试验法。静力风荷载法依据规范提供的风压系数与基本风速,计算风荷载并进行结构强度校核,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等效风振法通过将脉动风效应等效为静态风荷载作用于结构上,实现对结构的位移与内力计算。脉动风响应谱法考虑风荷载的随机性,通过风荷载谱与结构动力响应谱的卷积获得响应量,但多以简化结构模型为基础,难以准确反映复杂结构的多自由度耦合效应。时程分析法则基于实测或仿真风速时程,结合结构动力方程进行逐步积分,计算出结构在整个风载过程中的瞬时响应,是当前最精确的分析手段之一。
四、风致效应控制措施与结构减振策略研究
为有效控制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提升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需在建筑形态设计、结构布置与减振控制等方面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从建筑外形角度出发,可通过边缘倒角、裙楼设置、顶端开口、旋转扭转等方式改变绕流特性,减弱涡激振动与风压集中效应。结构布置方面,宜采用对称布置方式降低扭转响应,增强结构平面刚度与整体稳定性,同时可结合多塔连体、多边约束等措施分散风力作用路径。在减振控制方面,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调谐液体阻尼器(TLD)、主动控制系统等技术可有效降低结构加速度与位移响应,提升风致舒适性。目前 TMD 系统在多个超高层建筑中已实现工程应用,如台北 101、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均设置大质量阻尼装置以控制横风响应。
五、典型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分析实践与工程应用经验总结
以广州东塔为例,该建筑高达 530 米,结构采用混凝土核心筒 + 巨型外框架结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风荷载控制因素。通过缩尺 1:500 的风洞试验模拟不同风向与地形粗糙度下的风压分布,并结合时程分析法对结构基底剪力、顶端位移与层间位移角进行预测与优化。试验表明,建筑体型对风致响应影响显著,尤其是横风方向的涡激振动成为设计控制因素之一。因此,设计团队在塔楼顶部设置多级 TMD 系统,并调整塔楼转角处构造形式,使风压集中区域风荷载降低约 15% 。同时,建筑外围采用倒角设计以削弱风压差梯度,减少扭转响应。在结构施工期间实时布设风振监测装置,进行长周期风致反应监测,为后续运维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结论
风荷载效应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控制因素,准确的风荷载评估与结构响应分析对于确保建筑安全性与使用舒适性至关重要。本文从风荷载作用机理出发,系统分析了超高层建筑在风作用下的受力与响应特点,探讨了风荷载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及控制策略,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通过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手段相结合,可实现对复杂风荷载作用的精确模拟;通过建筑体型优化、结构布置合理化与减振装置的集成应用,能够有效抑制风致振动与位移响应,提升结构整体性能。未来,风荷载分析应进一步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推动风环境模拟与建筑设计的深度融合,为新一代超高层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董安正 , 赵国藩 . 高层建筑结构舒适度的模糊可靠性分析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3,(02):1-2.
[2] 魏丰登 , 陆道渊 , 栾纪峰 . 椭圆形双塔高层建筑风效应试验研究 [J]. 建筑科学 ,2005,(05):6-10.
[3] 顾明 , 叶丰 , 张建国 . 典型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幅值特性研究 [J]. 建筑结构学报 ,2006,(01):24-29+36.DOI:10.14006/j.jzjgxb.2006.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