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

作者

邹李

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德育已深度融入小学教育全流程,成为化解教学与管理难题的关键钥匙。借助德育力量,班主任学生管理得以突破传统桎梏,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维护班级秩序,彰显出德育对班级管理的赋能作用。这要求小学班主任深入钻研德育内涵,精准提取契合班级管理的要素,推动立德树人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落地生根,实现以德育促管理的教育目标。

一、整合德育资源,革新学生管理范式

传统小学学生管理模式以监督管控为核心,班主任通过制定严格规则并全程监督学生执行。在此模式下,学生多处于被动服从状态,对规则内涵缺乏深刻理解,难以形成主动遵守的内在动力,导致班主任需投入大量精力维持班级秩序。为突破这一困境,班主任应深度挖掘德育资源,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革新,将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化为班级文化,促使学生从维护班级共同体和谐的角度自觉遵守规范。

班主任可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将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丰富的正面与反面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谐班集体对个人学习与成长的积极意义,强化班级整体意识。课程结束后,班主任应及时组织主题班会,以民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班级文化细则。例如,针对同学间矛盾,确立 “冷静沟通,避免争执”的解决原则;针对自习纪律,形成 “自主自律,互不干扰” 的行为规范。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从德育视角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达成对班级文化的共识与认同。在后续班级生活中,当个别学生出现违反班级文化的行为时,学生群体能够自发进行提醒与纠正,实现学生管理从 “他律”向 “自律” 的转变,有效减轻班主任管理压力 Π0[1]

鉴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完全依赖学生自主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推进德育导向管理模式的同时,班主任应合理保留部分监督机制,形成刚柔并济的管理体系,确保班级秩序稳定有序。

二、秉持德育理念,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在传统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常被学生视为具有绝对权威的管理者,学生因畏惧批评而被动接受管理。部分班主任为保障管理效率,也倾向于强化自身权威形象,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维持表面秩序,但严重阻碍了和谐班级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敢主动寻求帮助,学生管理潜藏诸多隐患。为改变这一现状,班主任需以德育理念为指引,打破传统权威壁垒,构建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将班主任视为可信赖的成长伙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学生管理工作。

在日常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应注重通过言行传递亲和力与信任感,将德育中的规则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班主任每日提前到达教室,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并主动与到校学生亲切交流,增进情感联结;在班级卫生打扫时,不仅合理安排值日生工作,还亲自参与劳动,与学生共同完成清洁任务。通过这些具体行动,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班主任并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与他们共同维护班级秩序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班主任的尊重、信任与模仿心理,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在这种平等互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将德育理念融入日常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学生也在理解与践行德育理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思维与行为方式,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可靠的心理支持,当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向班主任倾诉求助,使问题在萌芽阶段得到有效解决,避免对学生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完全放弃管理权威。在关键事务决策与纪律维护等方面,班主任仍需适时展现管理者身份,确保学生管理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实现宽严相济的管理效果[2]。

三、依托德育活动,拓展学生管理路径

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班主任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单一模式,这与小学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班主任需积极探索创新管理路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管理能力,实现管理模式从单向管控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班主任可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策划以 “共建美好校园”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利用自习课或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对校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与讨论,如公共区域卫生维护、走廊安全规范、水资源节约等方面。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集体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校园生活中积极付诸实践。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及时将活动成果延伸至学生管理领域,组织学生围绕班级现存问题展开讨论,如班级卫生死角清理、学习互助氛围营造等。

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管理形式,更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践行德育原则,优化学生管理队伍

小学学生管理事务繁杂,班主任通常还承担教学任务,难以独自完成所有管理工作,因此培养一支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班干部选拔与管理存在职责界定模糊、选举方式欠科学等问题,导致部分班干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管理效能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需遵循德育公平、公正原则,科学组建与管理班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鉴于学生年龄较小、管理能力有限,可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指定临时班干部协助管理。进入三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应及时组织正式班干部选举活动。选举前,班主任详细向学生说明班干部职责与工作要求,鼓励学生积极自荐。选举过程中,要求候选人阐述对班干部工作的理解与规划,班主任结合德育理念对候选人发言进行补充指导,引导全体学生从品德、能力、责任心等多维度综合考量,进行公正投票。选举结束后,班主任应将表现良好的参选学生全部纳入学生管理体系,对落选学生赋予小组长等次级管理职务,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通过承担管理职责,班干部与普通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责任与义务的内涵,提升自我管理与服务他人的能力,实现品德修养与综合能力的共同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小学班级管理从强制约束向文化浸润转变,营造和谐育人环境。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为小学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可行策略,完善德育理论体系,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 . 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5):148-150.

[2] 周建平 . 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J]. 品位·经典 ,2022,(22):95-96.

[3] 薛卉 . 立德树人践行德育——小学学生管理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措施[J]. 华夏教师 ,2022,(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