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创意木艺活动的创设与实施

作者

沈洁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在学前教育领域,活动型课程已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载体。其丰富的实践特性,契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培养幼儿实践能力与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创意木艺活动作为活动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实践乐趣,还能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明确自身定位,通过有效指导与协作,助力幼儿在创意木艺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创意木艺活动创设与实施的意义

(一)激发幼儿认知探索动力

幼儿园开展创意木艺活动,通过创新活动模式,促使幼儿的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这种创新突破传统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固有框架,提升幼儿的探索学习热情。在木艺活动中,幼儿需独立完成木艺创作,有充分的实践空间。如操作木工工具对木材进行切割打磨、部件的拼接等。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认识木材,掌握工具使用技巧,进而有效激发其认知探索动力,推动探究意识的持续发展。

(二)强化幼儿手脑协同发展

创意木艺活动凭借其独特的操作特性,为幼儿手脑协同发展提供理想载体。从最初的方案构思、图纸绘制,到材料筛选、加工制作,直至最终成品组装,每个环节均需幼儿调动精细动作能力与思维认知能力协同运作。在处理木料过程中,幼儿既要运用手部肌肉完成精准操作,又需借助大脑进行空间想象与逻辑规划,通过反复实践与调整,实现手脑配合的高度统一。相较于常规教育活动,木艺活动更强调实践与思维的融合,对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培育文化价值观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艺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工艺智慧。在幼儿园创意木艺活动设计中,教师将榫卯技艺等传统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展示、故事讲解、模拟制作等方式,引导幼儿系统了解木艺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技艺特色。幼儿在亲身参与木艺创作过程中,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幼儿园创意木艺活动的创设与实施

(一)兴趣启蒙,构建木艺认知基础

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对创意木艺活动的认知较为有限,尽管幼儿会接触积木游戏,但其与真正的木艺互动还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创意木艺活动前,教师要让幼儿了解木艺活动,激发其对木艺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知道“什么是木艺活动” 以及 “木艺活动能够创造什么”,以此为后续木艺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活动中,教师可先以 “木艺” 为主题,与幼儿展开互动讨论。通过提问 “木材能制作出哪些日常用品?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木制物品?”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参与讨论,使幼儿列举出筷子、桌椅、积木等常见木制品,初步唤醒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 “木材能制作哪些玩具”,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木材的多样用途,引出木质陀螺、空竹等关键词。随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展示经典的工艺品与幼儿常见的木制品玩具,以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在幼儿初步产生兴趣后,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进一步挖掘幼儿对创意木艺活动的好奇心。比如在木料组合方面,以“木块之间怎样连接才能形成特定造型?有哪些固定方法?”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连接工具;针对木材造型,提出“如何改变木材形状?需要使用哪些工具?”,鼓励幼儿结合绘画经验,探索木材加工手段。这些问题帮助幼儿梳理创意木艺活动的基本流程,持续提升其参与热情。

(二)协同规划,自主设计活动方案

当幼儿对创意木艺活动有了一定认知后,便可开展相关活动,教师可鼓励幼儿自主构思木艺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在方案设计阶段,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交流想法,并引导幼儿合理分配任务,完成各环节工作。

教师创建“幼儿园木工坊开放了,大家想用木材做些什么?”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确定活动主题。例如,幼儿通过讨论,计划利用木工区现有材料搭建带装饰的两层房屋。接着,针对活动主题,引导幼儿共同思考所需工具与材料,如 “组合木料需要哪些工具?活动要准备哪些材料?” 通过集体讨论,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活动开展做好准备。最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有序推进各环节工作。以 “房屋” 搭建项目为例,将其拆解为图纸绘制、材料筹备、木材处理、部件组装、装饰点缀等细分任务。让幼儿分组协作,各司其职,充分赋予幼儿活动自主权,全面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三)实践创作,体验木艺活动乐趣

创意木艺活动相较于传统活动,具有独特的趣味性与挑战性,能够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实践体验。在幼儿进行木工作品创作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幼儿思考木材切割、打磨、拼接等操作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木艺活动的教育目标。

以 “房屋” 搭建主题活动为例,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幼儿园内的木材、木块等材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材料准备完成后,幼儿开始进行木料加工,教师在旁观察指导。当发现幼儿在打磨木块时,未处理好木料表面的毛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木料处理方法,鼓励幼儿尝试砂纸打磨、地面摩擦等方式,掌握打磨技巧,培养其创新思维。

考虑到幼儿活动经验与体能的局限性,面对复杂操作可能会遇到困难。例如,在锯木头环节,幼儿可能因体力不足影响活动效果。此时,教师可提出引导性问题 “一个人锯木头费力,两个人合作会不会更轻松?” 启发幼儿采用两人协作的方式,并配合吟诵“拉大锯”儿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幼儿参与度。

(四)经验迁移,促进技能生活应用

创意木艺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活动本身,更在于帮助幼儿将活动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契机,引导幼儿运用木艺活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育效果的延伸。

当班级中的木质书柜出现隔板松动、结构不稳等问题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木艺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木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当幼儿提出以加钉加固、替换旧板等方案时,教师可鼓励其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将木艺经验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此外,教师还可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如 “老化的木质书架可以拆解后制作什么?需要如何加工?” 引导幼儿拆解书架,重新创作木制作品,进一步深化木艺活动的教育内涵,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创意木艺活动通过兴趣启蒙、协同规划、实践创作与经验迁移的系统实施,为幼儿搭建了多元发展的平台。活动中,幼儿不仅掌握了木艺基础技能,更在探索、协作与创造中激发认知动力,实现手脑协同发展。同时,传统木艺文化的融入,有效培育了幼儿的文化价值观念。实践证明,该活动是创新幼儿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幼儿全面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幼儿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广与深化。

参考文献:

[1] 胡雯 . 幼儿园自然美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与实践——以 5—6 岁幼儿艺术领域活动“小小木艺设计师”为例 [J]. 成才 ,2024,(24):63-66.

[2] 张春裕 . 让木艺点缀幼儿成长——在幼儿中开展小木工活动探讨 [J]. 启迪与智慧 ( 教育 ),2019,(03):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