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育人实践研究
祝瑜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 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制 度建设,为中长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基础。达州市作为四川省人口大市, 四五” 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全市各类养老床位总数力争达到 3 万张,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 55%,并着力推进区域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然而,在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达州市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一、达州市老龄化现状与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分析
(一)老龄化现状
根据达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达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21—2025 年)》,2018 年底全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3 占总人 19.9%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94.76 万人,占总人口的14.07%。预计到 2025 年,60 岁 和 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 183.57 万人、158.36万人和 22.77 万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 22.86% 。此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达州60 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 120.44 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22.36% ,老年人口总量居四川省第 3 位,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二)老年护理人才需求
老龄化的加剧直接导致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激增。达州市规划到 2025 年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到 3 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 55% 。然而,目前全市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仅 706 人,且专业护理技能普遍偏低,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低,队伍稳定性差。此外,老年护理人才在康复护理、心理支持、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也亟待提升。
本研究通过探索 “岗课赛证创” 深度融通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老年护理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理论方面形成突破。研究深入揭示了职业教育中 “岗课赛证” 在老年护理专业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完善职业教育融合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案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达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通过构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缓解老年护理人才短缺问题,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该模式为地方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显著的应用推广价值。
二、达州市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过人才学历结构分析、人才供需矛盾分析等方面对达州市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达州地区 44 所养老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老年护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其中,仅有 1 所机构(占比 2.27%)的护理人员学历集中在大专,其余 43 所机构(占比 97.73%)的护理人员以无学历或中专学历为主(见表 1)。这种低学历结构导致护理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适应智能化护理设备操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护理需求。
表 1 达州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学历分布

在人才需求方面,86.4% 的机构表示需要全面型养老技能人才,其中 45.5% 的机构表示 “随时需要”, 34.1% 的机构认为 “长远一直需要”(见表 2)。而在人才供给方面,61.4% 的机构反映应聘人员学历层次低, 56.8% 的机构面临应聘人数少的困境。专业方向上,医疗辅助护理员 (52.3% )、康复技师( 45.5% )和心理咨询师(34.1%)的缺口最为突出,反映出人才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
表 2 达州市养老机构对全面型养老技能人才的需求

针对职业证书持有情况分析调查显示, 81.8% 的老年服务机构在岗员工持有卫生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证书率在 70% 以下,其中 34.1% 的机构证书持有率低于 50%(见图 1)。而 79.5% 的机构明确表示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持有相应职业技术资格证的人员,“老年照护证”“失智照护证” 和 “健康管理师证” 位列优先考虑证书的前三位(见图 2)。这一矛盾现象表明,达州市老年护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现有人员的专业素养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最后综合分析表明,达州市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养老服务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未能充分融入技能竞赛标准和职业证书要求;三是区域特色不突出,培养的人才适应性不足,导致 “下不去、留不住、用得着、干不好” 的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结合不紧密,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三、“岗课赛证创” 深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培养模式总体架构
基于 “岗课赛证创” 深度融通理念,构建 “五位一体” 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见图 3)。该模式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为载体,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职业证书为标准,以创新创业为拓展,形成闭环培养体系。通过岗位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设计课程体系,将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终通过实践反馈优化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基于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
突破传统技术型人才培养局限,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 “三型合一” 的复合型人才,即老年护理技术指导型人才、老年护理管理人才和老年护理创新创业型人才。具体而言,技术指导型人才需掌握扎实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指导一线护理人员开展工作;管理型人才需具备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团队协调等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需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够在老年护理领域开拓新的服务模式或项目。这一目标重构旨在解决现有人才 “下不去、留不住、用得着、干不好” 的问题,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三)以 “岗” 定 “课” 的课程体系改革
1. 岗位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分析老年护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体系重构为 “公共基础模块 + 专业核心模块 + 岗位方向模块 + 实践拓展模块” 四大模块(见表 3)。 共基础模块注重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专业核心模块涵盖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康复学等核心课程;岗位方向模块根据医疗辅助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选修课程;实践拓展模块包括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内容。
表 3 岗位任务驱动的老年护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的深度融合
将老年护理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融入课程内容,例如在《老年护理学》课程中增加智能化护理设备操作章节,在《老年康复学》课程中强化康复评估与训练的实践环节。同时,将 “1+X” 证书制度中的老年照护、失智照护等证书考核内容分解融入相关课程,实现 “课证” 融通。例如,将老年照护证书的考核要点融入《老年生活照料》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要求无缝对接。
四、育人实践与成效
(一)“医养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
联合达州市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机构,打造 “医养结合” 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市级老年护理实训基地 3 个,校级实训中心 5 个,合作养老机构 20 家。实训基地按照真实养老机构的功能布局进行建设,设置生活照料区、康复护理区、心理辅导区等功能区域,配备智能化护理设备,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环境。通过 “岗课” 对接,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参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等实际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专业与创业结合的孵化机制
建立 “专业 + 创业” 孵化机构,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检查、慢性病管理指导等服务;支持学生创办老年辅助器具租赁公司,解决老年人对辅助器具的短期需求。通过创业孵化,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近两年来,达州市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创业项目达 12 项,其中 3 个项目成功获得创业基金支持,创业成功率较以往提高 40%。
(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构建 “校 - 企 - 行 - 政” 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养老机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实施。例如,达州市民政局牵头成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联盟,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养老机构参与课程开发,派出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学校为机构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这种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育人成效分析
通过 “岗课赛证创” 深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达州市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调研数据显示,相关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原来的 82% 提升至 95%,专业对口率从 65% 提升至 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养老机构的业务骨干或管理人员。同时,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达州市老年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研究基于达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系统分析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了 “岗课赛证创”深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了育人实践。研究表明,该模式通过重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赛证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有效解决了达州市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历层次低、供需结构失衡、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丰富了老年护理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理论,在实践上为地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
五、未来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未来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步深化:一是加强智能化技术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人工智能 + 老年护理” 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经验,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三是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持续关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培养模式的动态优化提供依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需要持续深化 “岗课赛证创” 融通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Z]. 2021.
[2] “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
[3] 达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 [Z]. 2021.
[4] 陈晨 , 孙悦 . 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2, 38(1): 45-47.
[5] 刘寒森, 李宏力. 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需求调查分析 [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113
[6] 杨静 , 付武臣 , 刘长琦 . 养老服务业视阈下产教融合护理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以朝阳市卫生学校为例 [J]. 商讯 , 2020,(33):180 181.
[7] 李婷, 徐乐乐.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4):21-27
[8} 吴俊杰,吴妮娟 . 幸福养老背景下高职老年护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J]. 宜春学院学报 .2023,45 (12)
[9]张丽霞.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0)
[10] 郑婷,牟小小,罗秋婷,等“. 1+X”证书试点背景下护理大专生从事老年照护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2)
[11] 黄紫坤,朱薇. 护生老年护理职业认知与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23,41(6)
课题项目:达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达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育人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祝瑜,女,汉族,1985.03-,四川达州人,临床医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护理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