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立足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

周佳颖

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315500

一、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承担着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红色教育常存在“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学科孤立化”的问题,学科间的割裂导致红色教育缺乏整体性。因此,立足党史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将红色基因与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成为突破小学红色教育困境的重要路径。通过跨学科融合,让红色历史可感知、红色精神可体验、红色行动可实践,引导学生在多元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

二、挖掘多元红色资源,构建跨学科内容体系

(一)融入地方红色资源,拉近红色历史与生活的距离

地方红色资源是党史的“地方注脚”,具有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发共鸣的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结合本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红色遗址等,构建“本土红色知识库”,让红色教育从“宏大叙事”落地为“身边故事”。

以浙江奉化为例,当地拥有卓兰芳烈士故居、岩头村红色革命遗址等丰富红色资源。在教学《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一课时,可引入卓兰芳“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的事迹:通过展示烈士手稿复印件、讲述他在奉化组织农民运动的故事,将“革命理想”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家乡英雄的选择”。

(二)联动多学科内容,构建红色教育知识网络

红色基因的传承并非单一学科的任务,需依托多学科内容的关联点,形成“道德与法治 + ”的跨学科知识网络,让红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最为紧密。语文教材中的《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红色课文,可与道德与法治课的“革命精神传承”主题形成呼应。在学习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诗后,道德与法治课可延伸探讨“延安精神的当代意义”:引导学生对比诗歌中“纺车、窑洞”的意象与当代“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的实践,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侧重“史实支撑”。在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可结合历史时间线,通过数学“时间轴制作”活动,让学生标注“九一八事变”“百团大战”“新中国成立”等关键节点,在计算时间跨度、梳理事件顺序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

(三)借力数字化资源,活化红色教育形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数字化资源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新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可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利用“云博物馆”资源开展虚拟研学。通过国家博物馆、地方革命纪念馆的线上展厅,学生可“沉浸式”参观《觉醒年代》文物展、“红军长征”主题展:点击“五四爱国运动”展区的传单图片,能听到历史背景解说;360°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可了解会议桌摆放与历史决策的关联。利用短视频平台创作红色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机拍摄“身边的红色故事”微视频:有的采访社区老党员,记录他们的入党经历;有的探访本地烈士陵园,讲解烈士事迹;有的演绎“红领巾学党史”情景剧。在剪辑、配音、字幕制作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信息技术能力,又深化了对红色故事的理解。

三、创新跨学科教学方式,深化红色基因浸润

(一)创设沉浸式情境,唤醒红色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创设贴近党史的沉浸式情境,能有效激活其学习兴趣。在教学“党的诞生与发展”主题时,可打造“红领巾党史体验馆”:教室分区布置“中共一大会址”“长征路”“新时代展厅”等场景,学生佩戴“研学任务卡”,在不同区域完成跨学科任务。

在“中共一大会址”区域,学生通过语文角色扮演,再现“一大代表讨论”场景,体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在“长征路”区域,结合体育学科开展“模拟长征挑战赛”,通过“跨越草地”(匍匐前进)、“巧渡金沙江”(平衡木行走)等体能活动,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让党史从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场景,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情感联结。

(二)运用故事化叙事,联结红色精神

故事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党史本身就是一部由无数英雄故事构成的“精神史诗”。跨学科融合教学可借助故事化叙事,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比如,在低年级可采用“绘本 + 动画”的形式。在学习“爱国小英雄”主题时,结合美术课绘制《小萝卜头的故事》绘本,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渴望学习、热爱祖国”的情节;观看《鸡毛信》动画短片后,音乐学科可教唱根据故事改编的童谣,如“海娃送鸡毛信,不怕狼和敌,一心为抗日,勇敢又机灵”。图文声并茂的故事呈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红色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被接受。

(三)开展实践性探究,实现红色行动转化

红色基因的传承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跨学科实践探究活动能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培育担当意识。“红色小小宣讲员”活动是典型的跨学科实践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党史主题,如“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通过语文查阅资料、撰写宣讲稿;美术设计宣传海报;信息技术制作演示课件;最后在校园、社区开展宣讲。在奉化某小学的实践中,学生以“卓兰芳烈士与浙东革命”为主题,走访烈士故居后,用方言+ 普通话双语宣讲,既传承了地方语言文化,又让红色故事更接地气。

四、结语

立足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使命,而跨学科融合为这一使命的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联动多学科内容、借力数字化载体,构建起立体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系;通过创设沉浸式情境、运用故事化叙事、开展实践性探究,创新了红色基因浸润的教学方式。这种跨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让红色教育从“单一课堂”走向“全域学习”,从“知识传递”走向“精神浸润”,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践行”。

参考文献:

[1] 韩嫣然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 [J]. 现代教学 ,2025,(Z1):60-61.

[2] 龚敏 . 融合·体验·实践: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J]. 名师在线 ,2024,(3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