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作者

李乾发

云阳县堰坪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摘要:草食畜牧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其行业发展与我国经济体系紧密相连。由于部分地区长期过度的放牧、滥砍滥伐等问题,使草地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基于此情况,本文将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并给出具体的实践途径,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草畜平衡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的现阶段,对于草食畜牧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意识到草食畜牧业的重要价值。草食畜牧业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核心产业,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且承载着生态保护的重要使命。据统计,我国草原面积高达40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1.7%,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与民生基础[1]。但是,由于在大力发展经济时期,对于草场的管理模式过度粗放,使草场被过度利用,出现草场退化、生态被破坏的情况,难以满足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探究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保护草场生态环境、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一)积极现状

在我国不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力地支持,使其生产规模与产量逐年增加。以国家统计局数据为例,2025年一季度全国牛羊生产总体稳定,肉牛出栏1215万头,同比增加16万头;牛肉产量191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牛奶产量892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2]。这样的数据表明了草食畜牧业在产能上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对草食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强调要注重饲草生产能力,推动草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以此迎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政策更是聚焦在生猪产能调控、肉牛奶牛产业纾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为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二)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饲草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推动了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优质草源,使饲料的自给程度仍然较低,需要大量的进口饲料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限制了草食畜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还增加了产业的经营风险,难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现阶段草食畜牧业由于受到资金与技术的限制,生产力较为落后,与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匹配。这是由于草食畜牧业大部分坐落在偏远地区,高新技术普及起来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无法将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理念落实到偏远地区,使养殖模式仍然较为传统,从而养殖效率与质量不高。

二、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途径

(一)强化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草食畜牧业的经营中,应该注重保护环境,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为畜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草料,降低对进口饲料的依赖程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水源保护产业,构建完善的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预防农村污水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草食畜牧业的财政投入,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户共同发展,有助于促进当地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完善草食畜牧业的相关规则制度,提高相关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预防过度开发与利用草场,保护当地的草场生态环境。例如,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实施了“全年禁牧舍饲模式”,通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规划季节性轮牧区与禁牧区,并且建设45万亩青贮玉米基地与8万亩苜蓿基地,实现了饲草料自给率90%以上[3]。

(二)优化产业布局与生产空间

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各个地区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等存在差异性。在草食畜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其产业布局与生产空间,提升饲草的产量与质量,为畜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饲料,保障畜牧业的良好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与生产空间,可以使农业与牧业共同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例如,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实施了“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模式,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奶制品加工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合作社统一将3万亩草场,种植燕麦、苜蓿等优质牧草,配套建设年处理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同时,开发“克鲁伦营地”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了三个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当地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科技支撑力,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先进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在草食畜牧业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支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首先,引入饲草料高效利用技术。通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广耐旱、耐寒、高蛋白的燕麦、苜蓿等品种,提高草料的产量,为畜牧业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可以采用全混日粮技术,将秸秆、精饲料、添加剂等进行混合,有助于提高草料的适口性与消化率。其次,强化疫病防控技术。通过借助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前沿的技术,建立草原动物疫病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与分析疫病,及时对出现疫病的区域进行预警,避免更多牛羊等感染疫病。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优化草食畜牧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强化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优化产业布局与生产空间、提升科技支撑力等措施,能够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推动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安,杨琼,柏瑛. 新《畜牧法》背景下“全域封山禁牧”政策的讨论——以甘肃省X县草食畜牧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为例 [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4 (06): 112-122.

[2]张浩,李旭君,龙雪芬,等. 中国西南地区饲草产业与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关系——基于对四川、云南、贵州的实地调研 [J]. 草业科学, 2023, 40 (07): 1932-1942.

[3]吴曼,曹凯云. 构建新型种养关系,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首届反刍动物大会暨2018年规模化牧场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J]. 北方牧业, 2018, (0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