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动机激发的“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李娜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分院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需求的持续扩大,对人才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心理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研究0—6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对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前心理学是一门内容深奥、晦涩难懂的课程,学生很
难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导致其学习动机不足,一知半解,无法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其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更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学生学前心理学学习动机缺乏原因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对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了解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改进教学方法。
1.内部原因
首先,生源素质不高。高职学生虽经历过高考,但录取分数远低于普通本科,学生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或影响。在面对学前心理学这类专业理论课程时,存在畏难情绪,掌握专业知识困难较大。其次,目标定位不清。进入高职院校,不一定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选择,学生对学习目标、职业规划等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知为何而学;对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幼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对未来没有方向和信心,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最后,自我效能感低。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加强能够提升学习内在动机。由于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学生难以理解学前心理学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自身能力及意志力持怀疑态度,经常表现出较低的个人效
能水平,不愿接受挑战,缺少成功的体验。
2.外部原因。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接受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检验,教师经常强调国考学前心理学的重要性和现实中较低的考试通过率,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对学前心理学“又爱又恨”,越想学好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困难重重,甚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对学生学习动机有较大影响。研究者发现,高职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不足,更依赖于外部因素,其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师是促进其学习的有效动机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已远远不够,“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
二、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概述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具体来讲,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学生在未来专业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即“驱动问题”。驱动问题是非结构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习问题涉及的专业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提高专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讲授者变为指导者、咨询者、评价者;教师职能同时改变,由教授传播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最终,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收获成果。
三、基于学习动机激发的问题为导向教学策略
1.以问题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有效的心理成分,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会通过学习得到内心的满足,而不是感到负担。学前心理学对于初次接触心理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领域,充满了神秘感。实际上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学前儿童,每个学生都经历过这个年龄阶段,学前心理学理论能够与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及经验联系起来,容易引起其好奇心。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从教育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前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与行为现象,选取合适的案例,从新奇有趣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或平台已逐步融入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效果高效化,也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5]高职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线上论坛、社交工具等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共享资源,寻求解决方法。相对于传统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学前心理学理论性较强的课本,更喜欢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形象生动的知识,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积极的反馈与评定
对学生来说,及时有效的学习结果反馈及成绩评定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退居次要地位,但仍要作为指导者,在关键时刻点拨学生,起到发展支架和教练评定的作用。探究学习的每一环节结束,教师都应及时且详细地对学生进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进步,反思不足,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才能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而每一阶段的成绩评定,则把反馈情况量化为等级分数,更加明确具体,学生可以检验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更高的分数。
4.鼓励合作与竞争
问题导向策略的理念强调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通常采用合作社团、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一起协作完成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制订团体目标,分工协作,每个人都承担着集体的责任与义务,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带来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个体学习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则存在着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争先意识,配合奖惩机制,对其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强化,肯定学生的能力与进步,鼓励学生超越他人,超越自我。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而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利用问题导向策略改进教学方式,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动机,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热爱幼师职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今后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平,张峰,王洪彩.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智库时代,2019,(27).
[2]杨梅.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
[3]樊文娟,唐诚.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动机激励策略实证研究[J].英语教师,2019,(05):23-27
本文系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 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课题《以“知导行效、多维协同” 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XHY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