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惠煌

平和县金华小学  3637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情境性与实用性,大单元教学因整合性与系统性特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单元整合不够深入、语用理念落实不充分等问题。通过立足语用学视角,聚焦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且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模式。通过对现状分析、路径探索及评价体系构建三方面探究,提出切实可行改进策略,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然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学理念转变不够彻底,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大单元教学认识停留表面,未能充分把握其整体性与关联性特征。课程设计多以教材为中心,缺乏对单元内容深层整合,未能建立有机联系导致知识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语用视角融入不足,教学活动侧重知识讲解而非语言运用,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续激发。许多课堂仍维持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模式,缺乏真实情境创设,难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大单元教学需要丰富多样教学材料,但现实中优质资源匮乏,教师自主开发能力有限。教学评价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忽视过程性评价与语言应用能力考核。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大单元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学科融合、资源整合、活动设计等方面,而当前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支持机制。

二、语用理念融入中,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探索

语用理念融入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构建系统化路径,实现教学目标与语言实践紧密结合。确立语言使用核心理念,将学生置于真实交际情境中,强化语言功能性认知。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梳理语言知识点间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螺旋上升学习路径。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引入生活实例、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等素材,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验语言魅力。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采取项目学习法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群,包括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提升等环节形成完整学习链条。重视语言实践活动设计,通过演讲辩论、读书分享、故事创作等形式提供充分表达机会。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注重学科融合,将语文学习与道德教育、科学探索、艺术鉴赏等领域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落花生》《桂花雨》教学为例,围绕感受自然、珍视品格主题进行整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三种自然物相关资料,建立知识储备。课堂教学采用情境唤醒—文本解读—拓展实践三阶段模式,先通过播放白鹭栖息地短片、展示花生实物、分享桂花香气等多感官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文本解读环节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探究三篇文章写作角度与表达技巧差异,如《白鹭》细腻描绘外形动态,《落花生》借物喻人蕴含哲理,《桂花雨》通过季节变化展现美感。拓展实践阶段设计自然观察家项目,学生选择校园内植物或动物,进行为期一周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日记并配以手绘插图,最终汇编成我们身边美丽自然主题册。开展文学性与科学性跨学科探究,邀请科学教师协作,分析文学表达与科学表述区别。评价环节结合单元学习护照,包含阅读感悟、观察记录、成果展示等维度,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反思学习收获。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导向落实下,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实践导向下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原则,全面反映学生语言学习成效。确立以能力为导向评价理念,打破考试评价模式,注重检测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水平。评价指标应涵盖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维度,构建全方位指标体系。实施多主体参与评价机制,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力量,形成评价合力。建立过程性评价档案,采用学习记录单、成长档案袋等工具,系统记录学习轨迹。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如采用项目成果展示、情境模拟评价、语言应用任务等形式,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解决问题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智能评价工具,实现即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改进教学针对性建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良性循环。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松鼠》教学评价实践为例,构建六维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围绕该单元探索自然奥秘主题,设计阅读理解力 - 表达创作力 - 思维拓展力 - 资源整合力 - 合作探究力 - 情感态度六个维度评价指标。具体实施中采用评价任务群模式,包含多层次评价活动。先设计科普达人挑战赛,学生分组选择太阳或松鼠制作科普手抄报并进行科普讲解,教师根据内容准确性、表达清晰度、资料整合度等进行评价。然后开展文学与科学融合写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两篇课文基础上,选择感兴趣自然事物,撰写既有文学美感又有科学知识小文章,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反馈三方评价。建立探究学习电子档案,记录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拓展全过程表现,生成学习热力图。

结论: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当前大单元教学仍存在理念转变不彻底、语用融入不充分、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语言使用为核心、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等设计路径,并构建了包含多元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档案、创新评价方式等评价体系。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未来应进一步关注区域差异性,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大单元教学模式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 曹 嫣 然 . 新 课 标 视 域 下 小 学 语 文 大 单 元 教 学 路 径 [J]. 天 津 教育 ,2024,(35):113-115.

[2] 李燚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索 [J]. 甘肃教育 ,2024,(22):84-86.

[3] 江丽玉 .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 [J]. 亚太教育 ,2024,(2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