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护措施研究
徐丽萍 刘书娜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和南部山区区域,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穿越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的山地地带。山区高速公路边坡在长期运营中常常面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不仅影响交通通畅,也可能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深入研究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问题,掌握其失稳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已成为交通工程领域的关键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实践,通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结合现有工程案例,探讨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和边坡特性的防护技术,旨在为边坡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一、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受多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首先,地形地貌条件是决定边坡形态及其稳定性的基本要素。陡峭山地地形中常见的高边坡由于重力作用易于发生整体滑动或局部崩塌,尤其在岩层结构复杂或节理裂隙发育的区域更为显著。其次,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也是决定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包括岩石或土体的抗剪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孔隙结构等。软弱夹层、风化带及不连续面往往是滑动面发育的重点区域。再者,水文地质条件显著影响边坡稳定性。降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会引发孔隙水压力增大,降低土体抗剪强度,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特别是在暴雨集中的季节,边坡灾害发生率大幅上升。此外,工程活动如边坡开挖、填方、爆破施工等亦会改变原有地质平衡状态,产生应力集中、边坡松动等现象,从而导致边坡结构失稳。因此,在边坡设计与施工阶段,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系统识别与评估,形成全面的边坡稳定性评价体系。
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在进行边坡设计与防护工程实施前,必须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和现场监测法。极限平衡法是最传统、最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基于滑动面剪切破坏理论,通过对潜在滑动体与抗滑力的平衡分析,计算安全系数。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受限于对滑动面形状和土体参数的准确估计。数值模拟法如有限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M)、离散元法(DEM)等,能够更全面地模拟边坡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力学响应过程,适用于多场耦合问题(如水 - 土 - 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当前边坡分析的主流趋势。此外,现场监测法如倾斜计、裂缝计、雨量计、地下水位计的布设可实时掌握边坡变形趋势,为边坡稳定性判断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进行交叉验证,可有效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边坡防护技术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和失稳机制的边坡,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技术措施以控制或延缓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工程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支挡结构(如重力式挡土墙、锚杆框架、土钉墙等)、加固结构(如预应力锚索、喷锚网支护、抗滑桩)以及排水系统(如盲沟、截水沟、反滤层)等。这些措施通过提升边坡整体结构强度、消除不良水文条件、减少坡体自重等方式,有效保障边坡稳定。生物防护技术主要依靠植被恢复生态稳定功能,通过植物根系加固土壤结构、减少地表径流、降低侵蚀作用,在边坡浅层稳定控制中具有显著作用。近年来,生态护坡与工程措施结合的复合防护方式日益受到重视,不仅提高了防护效果,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严重失稳或潜在危险大的高陡边坡,应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构建多级防护体系,实现主动与被动防护相结合、短期与长期治理并重的治理目标。
四、典型案例分析
以某山区高速公路某段边坡治理工程为例,该边坡处于典型的岩质陡坡区,岩体为层状砂岩夹页岩,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排水系统不完善,施工过程中曾发生局部滑动。项目团队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和三维地质建模,结合极限平衡法与FLAC3D 数值分析,确定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安全系数分布,识别关键失稳区。设计采用抗滑桩结合锚索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并设置截排水系统控制地表水与地下水渗流路径。施工完成后,边坡变形显著减缓,监测数据表明结构位移量在安全范围内,表明该防护方案取得良好治理成效。该案例表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科学性直接影响防护措施的合理性与治理效果,强调了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重要性。
五、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治理的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山区高速公路规模不断扩大,边坡防护工程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边坡稳定性分析将更多依赖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化分析技术。遥感、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引入,极大提高了边坡数据获取的效率与精度,为边坡形变趋势分析与模型构建提供基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边坡健康监测、灾害预测预警中发挥作用,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在防护技术方面,绿色生态防护理念将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利用本地植物构建多样性护坡系统、开发环保型边坡材料等方向将成为研究热点。同时,结构优化设计、施工工艺精细化与运维管理智能化将是提升防护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此外,边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将成为趋势,通过 BIM、GIS 等数字技术,实现边坡设计、施工、监测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工程的未来发展将是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绿色低碳与智能运维并重的综合体系,为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结论: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护设计是保障交通安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并因地制宜地设计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边坡灾害风险,提高高速公路运行安全性。边坡工程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边坡工程的智能化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生态化防护水平,推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向更加科学、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实现工程安全性与环境协调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唐树名 , 吴德海 . 浅议高等级公路路堑边坡植物防护方法的影响因素 [J].公路交通技术 ,2000,(04):61-63.
[2] 杨锡武 , 徐积江 , 王多银 . 加筋高路堤陡边坡在渝长公路上的应用 [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0,(04):55-58.
[3] 方忠强 , 蔡新 , 张发明 , 等 . 京沪高速公路金山路堑边坡加固设计 [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0,(0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