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协同调配机制探索
龚玉奎
重庆白涛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 408000
引言: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能力关系到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传统的应急资源调配方式存在信息孤岛、响应速度慢、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园区对应急管理的需求。所以,需要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应急资源协同调配机制[1]。
一、信息化平台在应急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是信息化平台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功能价值。传统应急管理体系中,由于部门职能分割和信息系统不互通,往往形成多个孤立的数据孤岛。某部门掌握的物资储备数据无法及时同步给其他单位,监控系统发现的隐患信息难以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中枢,实现了跨部门数据的实时对接与共享。权限管理系统的设置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确保了消防、医疗、安保等部门能够按需获取最新信息。这种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使得应急资源的动态变化能够被所有相关方及时掌握,为后续行动奠定了信息基础[2]。
(二)资源整合
在资源整合维度,信息化平台展现出独特的结构化优势。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的部署,平台可实时监测各类应急物资的分布状态、使用情况和有效期限。基于 GIS 系统的可视化界面,管理者能够直观掌握救援装备、医疗物资、专业人员等关键资源的空间分布。更为重要的是,智能算法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自动生成最优资源配置方案。当突发事故发生时,系统能快速匹配最近可用资源,并规划最优运输路线,这种动态调度能力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相比传统的人工统计和电话沟通方式,信息化平台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数个量级 [3]。
(三)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能力的构建依赖于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处理优势。平台集成的智能预警系统能够实时解析来自监控设备、传感器和人工上报的多源信息,通过预设的风险评估模型快速判定事件等级。在危化品泄漏场景中,系统不仅即时推送预警信息,还能同步启动应急预案,自动生成包含处置要点、物资需求和人员调配方案的操作指南。这种智能化决策支持有效缩短了应急响应的时间窗口,使黄金救援时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协同调配机制的构建
工业园区的复杂性与风险集聚特征,决定了其应急资源调配必须突破传统线性管理模式,转向多主体协同的动态治理范式。协同调配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技术工具的支撑,更涉及管理体系的重构、制度规范的创新以及组织文化的重塑,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资源流、信息流、指令流的三维融合。
(一)应急资源数据库的立体化架构
应急资源的有效协同始于精准的资产可视化。数据库建设需突破简单的信息堆砌,构建“三维分类 - 动态追踪 - 质量管控”的立体架构。在纵向维度,按资源属性建立物资装备、专业队伍、医疗救护、避难场所等九大基础库;横向维度则依据应急响应等级划分常态储备库、战时调度库和跨区支援库。空间维度引入地理编码系统,使每个资源单元具备精确的坐标属性。动态更新机制依托物联网感知网络实现。在危化品仓库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灭火器压力值、防化服有效期等关键指标;应急车辆加装北斗定位模块,位置数据每 30秒回传系统;专业队伍配置电子标签,动态更新在岗状态与技能资质。数据治理层面建立“三审三校”制度,通过AI 异常检测、人工抽样核查、多源数据比对,确保信息可信度达 99% 以上 [4]。
(二)应急管理平台的生态化演进
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超越工具属性,向应急生态中枢进化。采用微服务架构解耦功能模块,通过标准 API 接口对接园区既有安监、环保、能源系统。核心引擎包含四大智能中枢:风险感知中枢集成 5G+ 边缘计算设备,实现有毒气体浓度、设备温度等 200+ 参数的毫秒级采集;决策推演中枢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预演不同应急场景的处置路径;资源调度中枢开发多目标优化算法,统筹考虑路径距离、资源适配度、处置时效等12 个约束条件;指挥协同中枢建立分级加密通信通道,支持文字、语音、视频的多模态指令传输。智能算法的深度嵌入使平台具备自进化能力。机器学习模块通过分析历史处置案例,自动优化物资调配权重系数;知识图谱技术将应急预案条款转化为可执行的决策树模型;区块链存证系统确保每个操作环节的可追溯性,为事后复盘提供不可篡改的数据链。
(三)协同流程的敏捷化再造
流程优化需遵循“标准化 - 弹性化 - 自适化”的演进路径。基于 PDCA 循环建立流程设计方法论:规划阶段运用情景构建技术,模拟暴雨、危化品泄漏等28 类典型场景;实施阶段引入敏捷管理理念,设置最小可行流程单元;检查阶段通过数字孪生平台进行压力测试;改进阶段应用根因分析法消除流程堵点。权责界定采用三维矩阵模型:纵向按应急响应级别划分决策权限,横向按处置阶段分解任务模块,立体维度设置跨部门协作接口人。开发智能工单系统,任务指令自动匹配责任主体,处置进度实时可视化,超时未完成环节自动触发预警升级。
(四)应急能力的沉浸式培育
人员培训体系构建需遵循“认知 - 技能 - 心智”的进阶逻辑。决策层通过战争游戏推演,在模拟指挥中提升多目标决策能力;指挥层开展红蓝对抗演练,培养复杂环境下的态势研判能力;操作层运用 VR 设备进行火灾扑救、伤员转运等沉浸式训练,肌肉记忆形成率达 83% 。引入能力成熟度模型,将人员技能量化分为5 个等级,配套差异化培训课程。实战演练设计强调“无脚本化”创新。开展双盲演练时,指挥中心随机注入设备故障、信息中断等突发变量;压力测试演练将响应时间压缩至常规标准的 60% ,考验体系极限承压能力。演练评估采用多维指标体系,既考核物资调度时效等硬指标,也通过专家观察组评估协同默契度等软实力。该培育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提升,更在于构建 " 适应性认知框架 "。通过反复暴露于非结构化应急场景,受训者逐步形成动态风险感知与弹性应对能力。当人员能够在本体感觉层面建立应急处置的 " 肌肉记忆",并在认知层面形成预案外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时,标志着应急能力培育完成了从技术训练到安全文化塑造的质变。这种深度培育模式使工业园区真正建立起" 人机环管" 深度融合的应急能力生态。
结语: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协同调配机制是提升园区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构建信息化应急管理平台、优化协同调配流程和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等措施,能够提升工业园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协同调配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园区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振挥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J]. 商讯 , 2024,(08): 82-85.
[2] 顾陈浩 . 基于 GIS 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2023, 46 (06): 144-147.
[3] 郭懿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实践研究 [J]. 数字技术与应用 , 2021, 39 (02): 175-177.
[4] 刘盛辉 , 王娟 , 胡海东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实践研究 [J]. 内江科技 , 2020, 41 (09):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