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罗玲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愉景学校  421001

引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情境的应用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教师仅将情境作为“导入工具”,缺乏贯穿课堂的深度融合;情境内容多源于教材示例,与学生真实生活关联度低,难以激发探究欲。“为情境而情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虽掌握知识,却难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基于此,需要研究生活化情境的创新应用,构建高效课堂[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将抽象知识与具体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为学生搭建起连接生活经验与数学思维的坚实桥梁,使数学知识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生活。(1)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儿童对数字与公式的天然疏离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得以自然消解。当数学问题被置于日常情境中呈现,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自身经验共鸣的现实挑战,消除认知障碍,使学生在“数学即生活”的感悟中主动投入探索,激发出持久的学习热情。(2)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数学概念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脱离生活根基的教学易使知识沦为机械记忆的碎片。生活情境将抽象原理还原至其产生的本源,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经历概念形成的完整过程。当数学知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被自然运用时,学生便超越了程式化运算,真正把握其内在逻辑与核心思想。(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的终极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而生活情境正是能力培养的最佳场域。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数学工具应对挑战的过程,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应用者。这种持续的迁移实践不仅巩固了知识,更培养了将数学思维转化为行动策略的关键能力,使“学数学”升华为“用数学”。(4)推动了数学思维的发展。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天然蕴含思维训练的机会,面对交织着多重信息的真实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筛选条件、建立关联、逻辑推理、验证结论的完整思维历程。在生活挑战中锤炼出的分析能力与解决策略,让数学思维获得了真正的深度与活力。(5)弥合数学与生活的鸿沟,彰显了学科的人文价值。当学生反复体验数学在规划生活、优化决策、理解世界中的力量,数学便从学科知识升华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改善生活的实用工具,深刻的价值体认,为后续学习奠基,培育了受益终身的数学素养[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新应用研究

(一)立足真实生活,构建“沉浸式”情境

真实生活场景是数学知识最生动的孵化器。在低年级加减法教学中,“校园超市”情境的创设绝非简单模仿,教师提前与学生共同设计:用厚卡纸精心制作不同面额的“货币”,收集空文具盒、零食包装等作为商品,并明码标价。当“顾客”手握 20 元“纸币”挑选了标价 12 元的笔记本和 3 元的橡皮,他们需在“收银台”前完成 20-12-3=? ?”的连续减法运算;而“收银员”则需反复练习“10 元 -4.5 元 Λ=? ”的退补计算。抽象的数字运算转化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具象行为,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总价”、“找零”等概念,更在货币流转中感受到了“价值”与“数量”的深刻关联,让算式摆脱了纸面,跃升为可触摸的生活智慧。中年级“图形的认识”教学可走出教室,组织“校园几何侦察队”,带学生实地探索:在操场,用卷尺分组测量长方形跑道的长与宽,计算周长;在教学楼前,观察那些平行四边形的窗户框架,用量角器验证对角度数相等、邻角互补的特性;篮球架下,研究三角形支架如何通过结构稳定性承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具体经验的基础作用——当孩子们亲手记录下“窗户内角 120 度”、“支架底角 55 度”等数据时,几何图形的抽象定义便沉淀为真实的感官记忆[3]。

(二)注重互动体验,设计“参与式”活动

创新生活化情境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主体实践。在“平均数”教学中,结合“体育达标测试”设计活动:全班分组记录每位同学的跳绳次数后,面对一组真实数据(如142、128、158、206、115 次),学生需自主讨论计算策略——是全部相加再除,还是先估算范围?当得出“全班平均跳绳约 150 次”后,教师抛出关键问题:“小明的 206 次让平均数提高了,这能代表你跳的次数吗?如果去掉他的成绩,平均数有何变化?”通过辩论,学生领悟到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理解了它作为“数据集中趋势代表”而非“个体真实反映”的统计意义,从收集、计算到批判性分析的全链条参与,使数学思维自然融入认知过程。高年级“百分数”教学可与家庭财务智慧结合,学生需真实记录一周家庭开支,分食品、水电、教育、娱乐等类别。当数据汇总,他们计算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如 1200/4000=30% ),对比教育支出( 15% )和娱乐支出(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下月想增加教育投入至 20% ,其他开支需如何调整?”亲手计算百分比、绘制扇形统计图,学生掌握百分数互化技能,在“预算超支”或“结余合理”的现实中理解了数字背后的生活决策[4]。

(三)结合地方特色,挖掘“本土化”资源

生活化情境的灵魂在于扎根本土。农村学校教授“面积计算”时,带学生走进真实菜地。面对不规则形状的土地,学生先用脚步丈量长宽估算面积,再用卷尺精确测量。计算完总面积后,进阶任务出现:“若土豆占 30% 、白菜占40% 、茄子占 30% ,如何划分种植区?”实际拉绳分块,分数与面积计算从抽象走向田间地头。城市学校则可利用地铁网络图教学“时间与路线规划”:学生分析从家到学校的多条路线,计算 A 方案“步行 + 地铁”需 12 分钟换乘 3分钟,B 方案“公交直达”需 25 分钟但费用低,在对比中理解“时间成本”与“路径优化”。地方节庆是浸润文化情感的数学课堂,某校结合传统庙会进行“小数”教学:学生调研记录小吃价格——糖葫芦1.5 元、棉花糖3.8 元、凉粉4.2 元。任务一:“买两串糖葫芦和一个棉花糖共需多少元?( 1.5×2+3.8=6.8 元)”任务二:“10 元买凉粉后还能买几串糖葫芦?((10-4.2) ÷1.5≈3.87 ,讨论实际购买策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此彰显:当庙会的烟火气与小数点的精妙计算相遇,数学便不再是外来的符号系统,而成为解码本土生活文化的密钥。

结语:

生活化情境的创新应用,以真实场景的模拟、互动活动的设计、本土资源的挖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教学中,教师需持续观察学生的生活经验,动态调整情境设计,让数学真正成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工具,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长贵 .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9):82-85.

[2] 王建莹 .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研究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 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 ;,2023:1378-1381.

[3] 王正伟 .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36):53-55.

[4] 肖长学 . 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C]// 福建省商贸协会 . 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 2021 论文汇编(八).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李家中心小学 ;,202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