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百”社工真情救助突遭困境异地低保家庭转危为安

作者

王晓雯 徐梦霞 曾宇贤

东莞市清溪镇公共服务办公室 523000

一、个案背景

社工接到求助电话赶到服务对象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出租屋、昏暗的灯光、瘫痪的青年和一位疲惫的老父亲……

李叔,湖南人,儿子因工伤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过度担忧儿子不慎从楼顶摔下去世,64 岁的李叔独自在广东照顾儿子。12 岁女儿寄养在亲戚家中。妻儿陆续出事后,户籍地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家庭仅靠 780 元低保金和养老金维持生活。因工伤诉讼未结案,家庭陷入困境,无法支付房租、儿子护理费用和基本生活开支,转介社工介入帮扶。

二、需求分析

维持基本生活,缓解经济压力。李叔家庭贫困,儿子意外瘫痪后,治疗耗尽家庭为数不多的积蓄,并欠下巨额医药费和两个月房租,面临被赶出去的风险,没钱吃饭,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减轻病人身体不适,缓解照顾者压力。李叔独自照顾儿子,因缺乏护理知识和辅助器具,儿子经常出现褥疮,双方身心俱疲。

情绪疏导,获得精神支持。李叔儿子长期卧床,病情和身体残疾产生抑郁、自卑情绪,拒绝社交且易怒;李叔在异地缺乏支持,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

三、理论分析

社工运用危机介入模式,针对李叔突遭丧妻、儿子瘫痪、经济崩溃、住房生活无着等家庭变故,承受经济、生活、照护、情绪多重压力,濒临崩溃的处境,迅速评估需求,提供紧急救援,稳定服务对象情绪,协助解决当前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家庭度过危机,重回身心平衡,回归正常生活状态。

四、服务目标

缓解经济压力,住房、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服务对象及其儿子获得精神支持,舒缓负面情绪;提升照护能力,缓解其照顾压力。

五、服务策略

社工通过内部心理调整和外部资源链接整合的方式,全过程注重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帮助服务对象应对危机,恢复自主能力。联系户籍地村委会全面掌握家庭情况,评估家庭需求,按紧急程度排序;链接政策资源解决住房和生活问题,建立信任关系;调动亲属、邻居等非正式资源,完善家庭支持网络;疏导负面情绪,提供心理支持,注入希望,增强生活信心;改善照护条件,链接医疗志愿者指导护理技巧,减轻照护压力。

六、介入过程

及时介入,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社工运用倾听、积极回应、尊重等技巧,共情服务对象处境,把服务聚焦在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基本情况后迅速评估需求,为家庭申请 200 元生活救助金和八宝粥、泡面等食品,解决临时生存问题。协助申请民生大莞家“微心愿”救助,由于情况紧急,社工积极协调加快审批。服务对象儿子不停向社工询问审批进度,甚至因无钱交租、吃饭向社工发泄怨气并质问社工“钱怎么还没有到账,就问你今天批下来没有”,扬言要饿死在出租房。社工耐心解释,链接物资入户澄清审批流程,现场联系基金会核实进度,缓解其焦虑。救助金到账后,服务对象儿子态度明显改善,一次次帮助和关心,其对社工的态度从抵触、质疑、恼怒转为感激,主动与社工互加微信,信任关系逐步建立。

多方联动,保障住房和基本生活。社工联动多方资源,为李叔家庭申请政策

救助并扩散求助信息,筹集爱心款,并向居住地村委会反映 , 纳入异地困难家庭优先帮扶,争取更多社区支持保障住房与基本生活。又联合慈善组织、村委会、志愿者提供米面油和牛奶等物质帮扶,寒潮期间送上棉被等御寒物资,链接护理垫、防褥疮床垫、护理床等照护用品,减少经济负担。

情绪疏导,提供心理支持,注入生活希望。社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服务对象及其儿子提供心理支持,针对儿子长期卧床产生的自卑、抑郁情绪,社工给予陪伴鼓励,引导其规划未来,树立康复信心。同时组织村委会、社工督导、志愿者等定期入户慰问,加强家庭与社区联结,通过倾听、肯定疏导服务对象枯燥烦闷情绪,营造轻松氛围,提供心理支持。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给予关注和陪伴,使其感受异乡社区的关心和温暖。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扩大关系网络。社工联动法律专业志愿者提供法律咨询,动员户籍地村委会、亲属、房东、志愿者共同关怀服务对象家庭,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社会联结,构建多元支持网络,增强家庭应对困境的信心和能力,完善其社会支持体系。

改善照护环境,提升照护能力,缓解照顾压力。社工为服务对象家庭链接护理床资源,优化照护条件,减轻照料负担。联合社区卫生站医生定期上门体检,指导科学护理方法,并在创面处理、康复训练、营养膳食及心理调适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有效提升照护能力,缓解家庭压力。

七、服务成效

社工链接政策资源为服务对象申请到 11398 元临时生活救助金,筹集到13420 元爱心款,住房和临时生活得到保障,解除生存危机。联动社会组织捐赠米面油、水果、红枣、棉被等生活物资13 批,折合人民币4269 元;链接护理垫、纸尿裤、防褥疮床垫等照护用品 2 批,折合人民币约 1700 元,大幅度减轻经济压力。服务对象及儿子啊亮感激表示“没有社工帮忙,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可能早都饿死了”“幸好有你们帮助,实在没办法准备推阿亮去厂门口躺着了”。社工的介入安抚了服务对象,化解了生存危机,避免了矛盾激化,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

社工通过倾听、陪伴、肯定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儿子释放压抑、倦怠、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获得社区的关心和温暖。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笑容增多,脸上的疲惫和惆怅感减少,其儿子逐渐敞开心扉,主动沟通并表达感受,主动在微信上给社工送节日祝福。服务对象儿子表示“不管怎样,人要坚持相信光,哪怕是再也不能走路,活着才是最大的希望”,开始有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社工为服务对象链接到一张护理床,大幅度改善家庭照护环境,减轻其疲惫和压力。社区卫生站医生定期入户为阿亮进行健康检查、伤口护理等,确保创口得到专业处理,提升舒适度。服务对象学习到了科学的照护方法,照护能力得到提升,心理压力减轻,被照顾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八、服务反思

整合“正式支持 + 非正式支持”网络资源,完善支持网络回应家庭多元困境。社工充当资源链接者,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链接慈善基金会、村委会、社区卫生站、民生政策提供正式支持,调动志愿者、邻居、亲属、爱心人士等提供非正式支持,实现“正式支持 + 非正式支持”整合,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相关资源回应“经济困难,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照护知识缺乏,伤口护理缺失,患者与照顾者情绪焦虑”等问题,帮助服务对象挣脱高压环境,预防或减少危机发生。

组成“社工 + 医务人员 + 督导 + 志愿者”跨专业身心支援团队,促进重残对象及其家属身心安定。双百社工扎根社区,掌握专业知识和社区资源,熟悉救助业务,有针对性地匹配资源与需求。社工察觉服务对象儿子发生变故后存在自卑和挫折心理,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心理干预,给予安慰、理解、倾听、肯定、鼓励等情感支持,提供情绪价值,培养“好好活着”的信念,同时增强社会联结感,让服务对象确信没有被社会遗弃,困境时有很多人在帮助自己,树立面对困难的信心。社工发挥五社联动优势,搭建资源互助平台,协调社区卫生站定期入户提供健康检查、伤口护理等照护指导,传授科学照护方法,提供专业建议,提升照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