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草原课堂+职业能力”双轨驱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研学课程项目式教学研究

作者

张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食品与医药卫生学校,010030

(一)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与需求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并落地实施,为职业教育发展精准锚定方向。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核心任务,鼓励教学中为学生推送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实际生产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提升职业能力水平,为行业发展输送大量人才,有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研学市场的行业需求

国家教育部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积极倡导校外研学,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研学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消费需求旺盛,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空间极为广阔。旅游、文化、教育的融合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研学服务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服务地方研学经济,促进研学产业发展的重任。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研学工作的职业能力,使其有效对接旅游行业岗位需求,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课题。

3.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在发展草原主题研学中的独特优势

内蒙古草原凭借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资源,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广袤的草原景观壮美,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盛大的传统节日、特色民俗活动等,吸引着众多游客。草原旅游有力地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发展。2024 年,内蒙古接待游客数量超过 2.73 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4140 亿元,草原旅游作为内蒙古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态势强劲。其中,草原主题研学凭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中优势显著,成为推动当地研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4.草原课堂与职业能力双轨驱动的教学模式

构建 “草原课堂 + 职业能力” 双驱动的研学课程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草原主题研学项目任务,能够深度理解和掌握有关草原文化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职业能力,为投身旅游行业筑牢根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对实践育人和对标岗位需求育人的要求,还能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草原旅游与研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为顺应草原主题研学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研学产品,同时兼顾中职阶段学生就业升学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和专业素质状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开展 “草原课堂 + 职业能力” 双驱动的研学课程项目式教学迫在眉睫 。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草原主题研学及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推动草原旅游和研学旅行的发展,还能促进草原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通过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路径,构建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的草原主题研学实践模式,可为生态脆弱地区研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内容

1.草原主题研学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场景与资源整合:深入剖析草原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如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传统的游牧文化习俗等,探索如何将这些资源巧妙融入教学场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环境。研究如何整合各类草原资源,开发主题化、任务化的课程模块,以真实项目为驱动,如设计草原主题研学旅行线路、策划草原文化节活动等,构建完整的项目式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研究在草原主题研学中,如何运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调研、策划、实施、评价等全过程。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空间,平衡学校理论教学与草原实地实践教学,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路径

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研学指导师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如研学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应急处理等)、通用能力(如沟通协作、信息技术应用、跨文化理解等)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生态旅游理念、文化敏感性、终身学习意识等)。针对草原主题研学背景,分析各岗位能力需求的独特性和侧重点。

3.培养路径设计

结合行业标准、企业需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路径。研究如何通过草原主题研学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职业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与草原旅游企业的实际项目,或与当地旅游景区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

4.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

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以草原主题研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涵盖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文化传承、旅游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课程内容注重融入各民族文化元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例如,设计以草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草原生活中的文化特色和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

课程评价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养成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收集学生、企业、行业专家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结果对课程进行持续优化,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5.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

教学实践开展:选择呼市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作为试点,开展草原主题研学项目式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效果评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分析、企业实习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研究教学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