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高考背景下高三语文阅读题型变革与备考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鲁红英

四川省石棉县中学  625400

引言:自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我国高考制度逐步迈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新阶段,新高考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推动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新高考体系中承担着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的重要使命,阅读题型作为语文试卷的核心内容之一,命题形式和考查目标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面对这一新形势高三语文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题型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备考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三语文阅读题型变革

(一)由单一文本向多文本融合阅读转变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题型逐渐突破传统单篇文本的限制趋向于多文本融合的形式,这种变化体现在现代文与文言文的组合上,也包括不同文体、不同观点甚至中外文本的有机整合,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信息筛选、对比分析和归纳整合能力,强调对文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这一趋势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更高要求,推动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广读”,从“理解”走向“思辨”,促使学生在复杂信息中快速建立认知框架,提升整体思维能力。

(二)由表层理解向深层思辨转变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落实,阅读题型的考查重点逐步从对字词句等表层信息的识别转向对文本内涵、作者意图、论证结构及价值判断的深度理解与批判性思考,题目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观点评价和价值判断,鼓励其形成独立见解,这种由浅入深的转变反映了新高考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关注,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训练转型,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由知识记忆向能力迁移转变

传统语文阅读题中大量题型依赖对修辞手法、文言实虚词、文学常识等知识点的记忆与再现,而在新高考中这类机械记忆类题目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需要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题目,比如通过陌生文本推断词义、结合生活经验解释抽象概念等,这种题型设计更加贴近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强化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学重心从“教什么”转向“怎么用”。

(四)由封闭式答题向开放式表达转变

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在答案设置上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不再拘泥于固定答案,而是鼓励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部分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发表看法,强调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这种变化提升了语文考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三语文阅读备考策略

(一)构建多元阅读体系,提升信息整合能力

新高考阅读题中多文本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对学生的文本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多元阅读体系,打破传统的单篇精读模式,采用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横向联系与纵向比较的能力,要注重训练学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提炼主旨大意、分析文本结构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探索自然与科技”单元为例,该单元收录了《宇宙的边疆》《时间简史》节选、《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多篇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围绕“科学探索”这一主题比较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比如在分析《宇宙的边疆》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形象化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宇宙概念;在阅读《时间简史》节选时可训练学生识别复杂的推理过程,通过这样的整合训练学生能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还能拓展思维广度。

(二)强化思辨训练,提升逻辑分析能力

新高考阅读题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议论文类文本中常涉及观点辨析、论证结构分析、逻辑关系判断等内容,所以高三语文备考应注重思辨能力的系统训练,包括归纳概括、演绎推理、假设验证、因果分析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辨性强的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写作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理性表达的能力。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拿来主义》一文为例,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辩证态度,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拿来主义’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适用?”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入其他相关文本,如《反对党八股》《不求甚解》等,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深化对思辨性阅读的理解,此类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高考中应对开放性思辨题的能力。

(三)注重语言迁移,提升应用表达能力

新高考阅读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需要学生迁移语言知识、灵活运用表达技巧的题目,这要求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讲授语言知识本身,更要注重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迁移与应用,比如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如何识别并模仿优秀句式、如何在不同文体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等,还要加强写作与阅读的联动训练,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一课为例,朱自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摘录精彩句段,分析其语言特色并尝试仿写,比如让学生模仿“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描写自己熟悉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语言迁移训练学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语言应用类题目。

(四)创设真实语境,提升交际理解能力

新高考阅读题越来越强调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理解与表达,所以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提升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新闻报道、演讲稿、倡议书、访谈记录等真实语料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意图、受众对象、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而提升其在复杂语境中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百年孤独》节选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与《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社论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二者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交际目的等方面的差异,比如《百年孤独》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对拉丁美洲历史命运的思考,而社论更注重逻辑严密、论证充分,通过这种真实语境下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体的功能与特点,从而在高考中更从容地应对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

结论:

新高考背景下高三语文阅读题型正经历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从封闭式答题向开放式表达、从静态文本向动态语境的深刻变革,面对这一趋势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体系,备考策略也应相应调整,注重信息整合、思辨训练、语言迁移、真实语境创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在新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与备考策略也将持续优化,朝着更加科学、高效、人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琦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12):0062-0064.

[2] 陈丽萍 .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理解题型指导策略研究[J]. 2025.

[3] 郑芳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J].高考 , 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