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鲍爽

东莞市凤岗益田实验小学 523000

引言: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其思维发展、社交互动及终身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尽管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已受到广泛关注,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方法固化、实践不足等问题,需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探索。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学方法单一,受传统理念束缚

部分教师仍沿用 " 教师讲、学生听 " 的传统模式,课堂时间多被知识点讲解占据,学生缺乏自主表达机会。这一现象源于应试教育导向下对 " 知识传递效率 " 的过度追求,以及教师对 " 学生主体地位 " 的理解偏差——认为表达训练会占用知识讲授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分析意象和主旨,却很少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导致学生沦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器。

(二)学生表达自信不足,受评价体系影响

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出 " 不敢说 "" 不愿说 " 的状态,深层原因在于课堂评价的 " 标准化倾向 " :教师过度关注表达的准确性,对 " 不完美答案 " 的宽容度不足,导致学生担心犯错而选择沉默。此外,家庭环境中 " 过度保护 " 或 " 严厉批评 " 的教养方式,也会削弱学生的表达勇气,形成 " 怕被嘲笑" 的心理障碍。

(三)实践环节形式化,缺乏深度参与

课堂中的表达实践多停留在 " 简单问答 "" 片段复述 " 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挑战性。例如,小组讨论常因时间仓促沦为 " 轮流发言 ",难以形成思维碰撞;写作训练则侧重格式规范,忽视对学生真实情感和独特视角的挖掘。这与教师对 " 表达能力 " 的理解片面有关——将其等同于 " 说话流畅 "" 用词准确 ",而忽视了逻辑构建、情感传递等深层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指导能力有限,专业发展滞后

部分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示范性不足,且缺乏针对"表达训练"的专业方法。一方面,师范教育中 " 语言教学法 " 课程与一线实践脱节;另一方面,教师继续教育中关于 " 口语交际教学 "" 思维训练 " 的专题培训较少,导致教师难以应对学生多样化的表达需求。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安全表达生态,激活内在动力

• 课堂评价精准化:采用”描述性评价 + 改进建议”的方式,如学生回答后说:”你用’像小蝴蝶一样’形容落叶,很有画面感,如果能说说蝴蝶飞的样子,会更生动哦。”避免简单的”对/ 错”判断。

• 分层表达任务:为内向学生设计”短句填空””关键词补全”等低难度任务,逐步过渡到”完整复述””观点阐述”,通过小步进阶建立自信。

• 课后情感联结:利用课间开展”一分钟分享”(如”今天最开心的事”),通过非正式交流消除学生对”表达”的紧张感。

(二)创新诵读形式,强化表达技巧在传统诵读基础上融入多元元素,提升训练实效。例如

• 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散文《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体现的情感来指导学生锻炼表达能力,针对第一段,教师先让学生熟读,然后提问:“秋雨的脚步是轻轻的还是厚重的?”接着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淅沥的雨点伴随着黄叶轻轻落下,秋天的大门缓缓打开”的画面,引导学生将语气放轻、放缓,在诵读第二段时,要求学生稍微加快语气,融入欢快活泼的情绪,体现出秋天的热闹景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提升表达的感染力。

• 结合”声音剧场”活动:让学生为课文片段配音,通过模仿不同角色的语音特点,理解语言表达与情感的关联。

(三)设计跨域实践活动,拓展表达场景

• 学科融合表达:科学课上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描述”种子发芽”实验过程;美术课上引导学生解说《我的家乡》绘画作品的创作思路。

• 生活情境表达:开展”校园小记者”活动,让学生采访食堂阿姨、保安叔叔,撰写简短报道并在课堂分享,将表达能力迁移到真实生活中。

• 技术赋能表达:利用平板电脑录制”课文微讲解”视频,学生通过镜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既能锻炼逻辑,又能提升表达的条理性。

指导。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表达评价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学段语言表达能力的衔接培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素材积累体系,夯实表达基础

• 双线积累模式:”课内线”结合单元主题建立”好词好句手册”,如学习”自然景观”单元时,积累”波光粼粼””层林尽染”等词语;”课外线”引导学生记录生活点滴,如”观察日记””家庭趣事”,每周开展”素材分享会”。

• 素材运用训练:设置”词语重组”游戏,让学生用积累的 3 个词语编一个小故事;或结合课文进行”替换表达”,如将《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换一种说法,培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论

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发力。实践中,需注意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避免活动形式化;同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分层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 .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言表达教学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5):45-50.

[2] 窦桂梅 .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J]. 人民教育 ,2021(12):38-41.

[3] 李伟 .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2(8):15-17.

[4] 陈琴. 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语文表达教学创新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