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工程现场进度控制中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周海波
湖南建工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房地产开发周期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高效的开发进度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快速收益,而且可以确保项目如期交付,增加企业的品牌认可度。由于房地产施工阶段占据周期较长,管控较为灵活,因此成为进度控制的重点研究对象,于是寻求更加科学的管控措施,制定更加标准化的开发流程,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用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成为各房地产企业研究的热点内容。
1、房地产工程现场进度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
1.1 管理层冗余
项目管理体系中层级设定的繁复程度决定了信息传达的路径长度。房地产工程在实践中常见多级承包、多主体协作,其间的指令流动与反馈机制呈现出系统性摩擦。高层级架构下,前线施工情况需经多个管理节点才能反馈至决策层,导致问题识别滞后、指令执行缓慢。此外,职责边界不清会在现场指令交叉时诱发权责互斥现象,使得实际调度难以快速响应突发情形。
1.2 材料供给延滞
施工现场依赖材料的精准配送与周期稳定性,一旦供应链在运输、验收或清单管理等环节发生错位,施工节奏即遭破坏。材料延迟并不直接等价于施工中断,但其触发的调整效应具有链式特征。例如,关键性建筑材料晚于预定时间抵场,将引发作业面轮转失调,后续工序被动等待,上游资源被迫压仓,下游工序无法接续。这种错序一旦反复累积,会削弱调度计划的可控性,让原本具备弹性的计划结构变得刚性僵化,从而造成进度的系统性紊乱。
1.3 审批周期不确定
工程现场运行高度依赖外部行政机制所赋予的程序许可,而政策体系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施工流程的连续性。在某些区域,建筑许可、专项验收、图纸审查等审批手续存在审批逻辑断裂、流程透明度低等问题,施工单位难以精确把握节点节奏。当计划中某一关键节点滞留于审批缓冲带,现场施工便需反复调整既定流程安排。同时,政策发布的即时性与施工方响应周期之间存在显著错配,尤其在环境监管、施工噪音、交通疏导等方面,地方性限制常以临时通知方式实施,打破施工排布的原有秩序,导致局部停工、施工窗口错失等情形频发。
1.4 劳动力结构波动
劳务队伍的不稳定性构成施工组织连续性的现实威胁。房地产项目的工期安排通常对关键技能工种有阶段性集中需求,但劳务市场呈现非制度化流动特征,人员更替频繁、技能评估机制缺失,导致劳动力资源在项目进展中时常脱节。更严重者,部分施工任务在遇到技术熟练度要求较高或协同复杂度较大的情形下,因操作熟悉度不足或新进工人磨合期延长,实际施工效率低于预期,工程节奏被迫调整。
2、房地产工程现场进度控制的优化
2.1 简化层级结构
组织形态应适度扁平化,以提升调度与响应的即时性。在多参与方协作体系中,必须压缩传导路径,将关键决策权限适度下放至现场调度核心。若决策节点能够向施工界面靠拢,可有效削弱上级管理层的响应滞后。为实现职能清晰化,需重新梳理组织接口,剥离职能重叠区域,消解管理职权交叉引发的模糊地带。此外,工程调度机制应嵌入实时反馈通道,弱化传统静态报表在信息传递中的主导地位,以动态跟踪机制取代周期性会议协调,提升施工界面的自主调节能力。
2.2 构建稳定供应机制
材料配送系统的核心不在数量堆积,而在交付节奏的协同。在实际运行中,须建立基于工序周期而非合同批量的供应规划机制,弱化一次性集中到货模式带来的场地压力与储运混乱。针对关键路径物料,应设立提前识别机制,对可能受物流或制度因素影响的环节配置优先级调整方案,使供应节奏与施工周期形成内在共振。与此同时,需将材料验收从线性流程中解耦,转为并联结构,通过并行检验与场外预验等策略,提升卸货至使用之间的转化效率。供应商考核体系也应从价格导向转向交期稳定性权重占比的重构,以形成长期协同关系,防止阶段性波动扰乱施工节拍。
2.3 精准应对审批波动
审批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是制度节奏与工程节奏之间的错拍,解决策略在于提前识别制度交汇点并设立弹性调节机制。在可预期审批节点前,项目团队可构建临界节点识别图,以技术路径替代时间路径界定风险界面,对施工安排实行“制度负载图”式反推。尤其在图审、质监、环保等审批环节密集交错阶段,应主动协调行政接口,建立政策动向的预警机制,使现场排布预留政策干预窗口,保持计划的相对柔性。对施工单位而言,策略不在抢工赶期,而在识别节奏断点,构建跨节点资源重调机制,以抵御外部节奏波动引发的整体性失衡。
2.4 稳定劳务体系
人力资源配置应转向组织黏性优先于数量储备的逻辑。对于阶段性需求强烈的工种,项目应事先明确技能密度分布,制定匹配性选用原则,避免在节奏紧张阶段出现操作能力与工序复杂度错配的失衡局面。针对劳务队伍的流动性,建议构建核心工段绑定机制来提高关键工序的连续作业性与协同效率。同时,项目组织要弱化短期劳务关系中的脱节风险,转向任务型合同与多阶段结算机制,以稳固作业队伍的持续性投入。技术适应问题可辅以现场简训系统,构建起技能最低门槛保障层,以控制由于熟练度不足引发的返工风险。并且还可重建劳务与总包之间的协同边界,把劳务协作从附属角色调整为组织性单元,以提升其对进度节奏的自我调节能力。
结语:
本文识别出影响施工节奏的四个关键变量:组织结构层级设置、材料配送系统稳定性、政策审批节点波动性与劳务结构连续性。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往往并非孤立产生效应,而是在现场系统中形成层层嵌套的动态张力,对调度机制构成实质性掣肘。未来,可结合 BIM 与数字孪生等技术平台,构建面向进度敏感指标的智能化调度系统,实现工程管理从结果修正向过程干预的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1] 朱佰林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的策略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33):132+141.
[2] 梁俊杰 . 甲方的房地产工程管理工作措施 [J]. 中华建设 ,2022,(03):100-101.
[3] 牛 洁 .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进 度 控 制 与 管 理 解 决 对 策 [J]. 建 筑 与 预算 ,2021,(04):41-43.
作者:周海波 男 1973.10.11,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房地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