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双师课堂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胡晓兰

晋江市紫峰中学  362200

引言: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搭建,则为这一目标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一智慧教育平台中整合了全国名师课程、学科工具、互动课件等,为 双师课堂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双师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平台赋能作用,助力双师课堂高效开展。

1 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与双师课堂适配性分析

1.1 资源类型与学科需求匹配

在智慧教育平台中涵盖了课程教学、作业活动、教师研修等九大场景,这些教育素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十分契合。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科工具”模块的“代码模拟器”,动态化演示算法的详细执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1.2 资源动态更新机制

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每月更新率 10% 以上,这能够保证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发展同步。如,在《人工智能初步》教学中,可引入平台最新发布的“大语言模型应用案例”,并基于此开展线下编程实践,促进知识迁移。

2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双师课堂实践路径

2.1 课前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精准学情诊断与资源预置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双师课堂,可以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课前阶段,运用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对学生学情的精准诊断,针对学生学情分析报告,推送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预习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学情分析报告,结合学生学情,为学生发送相关预习任务,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例如,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讲授《网络技术应用》单元时,教师可以登录智慧教育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家庭网络拓扑图”作业,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数据分析功能,识别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发现约 30% 的学生对于“子网划分”概念理解不足,并基于此设计对应预习任务,将相关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为学生针对性学习提供支持。此外,智慧教育平台还具有资源切片化处理功能,教师可以截取智慧教育平台课程资源关键片段,结合学校实验室设备,设计“线上理论讲解 + 线下实操演练”混合任务。例如,在讲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截取“音频降噪处理”15 分钟微课片段,并结合学校实验室设备,设计“线上理论讲解 + 线下实操演练”混合式任务。 借助上述方式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信息技术课堂课前阶段,充分发挥智慧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并结合关键课程资源设计线上线下混合任务,促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双师课堂构建提供有力支持,发挥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价值[1]。

2.2 课中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双师协同教学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双师课堂,应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应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明确双师角色分工,进行交互课堂设计构建,实现“线上名师主导知识讲解、线下教师引导实践”协作教学,助力双师课堂有效实施。例如,在讲授《Python 编程基础》时,线上教师负责演示“数据可视化”代码实现过程,而线下教师则负责线下的同步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规范的调试代码,在课堂练习模块中实时递交作品,借此将演示 - 实践 - 反馈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模式,助力双师课堂的有效构建。此外,还应促进技术工具深度融合,运用智慧教育平台“互动课件”功能实现多模态教学。例如,在讲授《信息安全》时,可以通过插入“钓鱼邮件模拟器”交互组件,线上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识别网络风险,而线下导师则根据线上教师讲解,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实现技术与工具的深度结合,将理论认知 - 技术体验 - 安全意识等递进式的传输给学生,借助上述方式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搭建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模式,促进技术与工具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阶梯型的多模态学习体系,实现双师协同教学。

2.3 课后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个性化辅导

课后教学是巩固知识,强化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平台应用价值,助力双师课堂有效实施,需要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课后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教育平台中“作业活动”模块的智能组卷功能,布置分层作业,结合学生学情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等不同层级任务。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管理》单元时,教师可以向 SQL 基础的学生推送“跨表查询优化”挑战题,同时向能力较强的学生开放“电商平台数据建模”项目资源。借此实现智慧教育平台在课后环节的有效运用,结合学生学情与需求,为其推送适合的作业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智慧教育平台还具有学习轨迹可视化分析功能,在智慧教育平台中含有“区域管理”模块,这一模块中能够全面呈现学生学习轨迹,并生成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例如,在开展《物联网应用》项目学习时,系统通过识别与分析学生硬件搭建、代码调试、测试报告递交等行为数据,形成了个人学习档案,这为教师个性化辅导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课后教学的针对性开展[2]。借助上述方式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课后教学环节,借助平台智能组卷功能,实现分层作业推送,将学习轨迹可视化呈现,为教师课后个性化辅导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双师课堂的顺利推进,助力信息技术教学高效开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双师课堂,实现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为双师课堂实践提供了丰富资源与信息技术支持,为了推动信息技术教学高质量开展,实现双师课堂有效搭建,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整合与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模式、开展个性化辅导,借此实现智慧教育平台在信息技术各个教学阶段的有效运用,有效提高双师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揭小慧 . 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的“双师课堂”[J]. 小学科学 , 2025, (14):115-117.

[2] 马之军 , 岳琪 .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造双师课堂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J]. 教书育人 , 2024, (26): 57-59.

【本文系 2024 年度泉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双师课堂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QZDJKT2441)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