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患儿乳糖不耐受的护理评估

作者

郑晓燕

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839000

一、引言

乳糖不耐受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生率较高,全球 0-5 岁儿童发生率为 20% -60% ,我国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约为 30%-50% ,尤其在腹泻后恢复期更为常见。乳糖作为乳制品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需在乳糖酶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患儿乳糖酶缺乏时,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发酵,引发渗透性腹泻、腹胀等症状。临床数据显示,未及时识别的乳糖不耐受患儿,平均腹泻持续时间达 7-10 天,显著长于规范干预组的 3-4 天,且易导致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问题,约 15% 的慢性腹泻患儿与未控制的乳糖不耐受相关。随着儿科护理的发展,精准化护理评估已成为改善乳糖不耐受患儿预后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护理评估可早期识别乳糖不耐受类型,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病因,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

二、患儿乳糖不耐受的病因类型与护理评估必要性

(一)病因类型与临床特点

患儿乳糖不耐受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最为常见,因乳糖酶先天性分泌不足所致,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减轻;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肠道感染、炎症或手术等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活性暂时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后发生率高达 60%-70%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较为罕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儿出生后即无法耐受乳糖。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原发性患儿症状与乳糖摄入量密切相关,表现为进食乳制品后 30 分钟至 2 小时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继发性患儿多在肠道疾病后出现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泡沫多,伴酸臭味;先天性患儿症状最为严重,出生后进食母乳或配方奶即出现严重腹泻,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脱水与营养不良。准确区分病因类型是护理评估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干预策略的选择。

(二)护理评估的核心必要性

护理评估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乳糖不耐受症状与牛奶蛋白过敏、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相似,约 30% 的患儿初始易被误诊,通过系统评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二是指导饮食干预方案制定,不同乳糖耐受程度的患儿对乳制品的耐受量存在差异,评估结果可帮助确定乳糖限制程度,避免过度禁食导致的营养缺乏;三是监测干预效果与生长发育,通过动态评估判断干预措施有效性,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患儿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对早产儿与低体重儿而言,乳糖不耐受评估尤为重要,这类患儿乳糖酶活性本就较低,不当喂养易加重消化负担,影响体重增长。临床实践表明,未进行规范评估的患儿,营养干预盲目性增加 50% ,生长发育指标达标率降低 35% 。因此,构建系统化护理评估体系是改善乳糖不耐受患儿预后的关键环节。

三、患儿乳糖不耐受的系统化护理评估内容与方法

(一)全面症状评估与病史采集

症状评估采用 “症状 - 时间 - 诱因” 三维记录法:详细记录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稀水便、泡沫便、酸臭味)、腹胀程度(腹部隆起范围、触诊硬度)、腹痛表现(哭闹持续时间、安抚效果)等核心症状;记录症状与乳制品摄入的时间关联,如进食后多久出现症状、症状持续时长;询问诱因信息,包括近期肠道感染史、抗生素使用情况、饮食结构变化等,重点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病史采集需涵盖生长发育史、家族史及既往干预情况:了解患儿出生体重、当前体重增长曲线,判断是否存在生长迟缓;询问家族成员是否有乳糖不耐受史,辅助判断遗传倾向;记录既往饮食调整或药物使用效果,为本次干预提供参考。

(二)饮食评估与乳糖负荷试验

饮食评估通过 3 天饮食日记完成,详细记录患儿每日乳制品摄入量(牛奶、母乳、酸奶、奶酪等)、乳糖含量估算及进食后的症状反应,分析乳糖摄入量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母乳喂养儿,需评估母亲饮食中乳制品含量对患儿症状的影响;对配方奶喂养儿,记录奶粉类型(普通配方奶、低乳糖配方奶)与喂养量。乳糖负荷试验是客观评估的重要方法:让患儿口服一定量乳糖(按 2g/kg 体重计算,最大量不超过 50g ),分别在服前及服后 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检测血糖水平,若血糖升高 <1.1mmol/L 提示乳糖不耐受;同时监测患儿在试验过程中的症状变化,记录是否出现腹胀、腹泻等反应。对婴幼儿可采用简化的氢呼气试验,检测呼气中氢气浓度变化,氢气浓度峰值 >20ppm 可辅助诊断。

四、基于护理评估的个体化护理干预策略

(一)饮食干预方案制定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分级饮食干预方案:轻度乳糖不耐受(症状评分 3-5分)患儿,可保留部分乳制品,选择低乳糖乳制品(如酸奶、奶酪),或在喂奶时添加乳糖酶制剂(每次喂奶前 15 分钟服用,剂量按乳糖摄入量计算);中度乳糖不耐受(症状评分 6-8 分)患儿,采用低乳糖配方奶替代普通配方奶,母乳喂养儿可在每次哺乳前添加乳糖酶,减少乳糖负荷;重度乳糖不耐受(症状评分 >8 分)患儿,需短期使用无乳糖配方奶,待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乳糖摄入,重建乳糖耐受。饮食过渡计划需循序渐进,每 3-5 天评估一次症状变化,逐步调整乳糖摄入量。对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儿,在肠道功能恢复后(通常 2-4 周),通过乳糖激发试验评估乳糖酶活性恢复情况,适时恢复正常饮食,避免长期无乳糖饮食导致的乳糖酶活性进一步降低。饮食干预期间需保证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供给,必要时添加营养补充剂。

(二)症状管理与健康教育

症状管理措施包括:腹胀明显时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次 5-10 分钟,每日 3 次),促进肠道蠕动与排气;腹泻患儿注意臀部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洁,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与皮肤破损;腹痛哭闹时采用安抚奶嘴、摇篮等方式缓解不适,避免过度喂养加重症状。密切监测患儿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前囟凹陷等,出现脱水迹象及时就医。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长开展,内容包括:乳糖不耐受病因与症状识别知识,指导家长观察患儿进食后的反应;饮食调整方法与乳制品选择技巧,讲解低乳糖食物的营养价值与替代方案。

五、结论

患儿乳糖不耐受的系统化护理评估通过全面症状采集、饮食分析、实验室检查及生长发育监测,为精准诊断与个性化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核心价值在于明确病因类型、评估耐受程度、监测营养状况,避免误诊误治与盲目饮食限制。未来护理工作中,需进一步完善评估工具的标准化与便捷化,开发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简易评估量表;加强对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儿的动态监测,优化饮食过渡方案;强化多学科协作,联合营养师制定科学营养计划。通过持续优化护理评估体系,为乳糖不耐受患儿提供精准化护理服务,保障其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乳糖不耐受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1 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21, 59 (10): 818-823.

[2]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 [M]. 第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26-228.

[3] 张丽,李静,王艳。系统化护理评估在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 28 (15): 2035-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