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隧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韩湘怡
220502199408201247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道路桥隧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混凝土作为核心建筑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关乎工程安全与使用寿命。然而,混凝土裂缝问题频发,不仅破坏结构完整性,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成为道路桥隧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裂缝成因,系统研究控制技术,旨在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道路桥隧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1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1.1 温度应力
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过程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由于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内部与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发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这种温度裂缝尤为常见。例如,在桥梁墩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内部温度可达60~70℃,而表面温度受环境影响较低,温差可能超过25℃,极易产生裂缝。
1.2 收缩变形
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此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由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收缩,而内部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不能对表面收缩进行有效约束,从而产生裂缝。干燥收缩则是在混凝土硬化后,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混凝土体积逐渐缩小,当受到外部约束或内部约束时,就会产生收缩裂缝。化学收缩是由于水泥水化反应后,生成的水化产物体积小于反应物的体积,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而产生的裂缝。
1.3 原材料因素
不同品种的水泥水化热不同,低热水泥的水化热相对较低,使用低热水泥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幅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而一些高水化热水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若使用不当,易引发温度裂缝。此外,骨料的级配、含泥量等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骨料级配不良,会导致混凝土空隙率增大,需水量增加,从而增大混凝土的收缩;骨料含泥量过高,会降低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粘结力,增加混凝土的收缩,进而引发裂缝。
2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2.1 合理选择原材料
(1)水泥: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优先选择低热、低收缩的水泥品种。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降低水泥水化热。同时,严格控制水泥的质量指标,确保水泥的安定性、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
(2)骨料:选择级配良好、含泥量低的骨料。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选用中砂,以减少混凝土的空隙率和用水量。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粗骨料含泥量不超过1%,细骨料含泥量不超过3%,避免因骨料含泥量过高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3)掺合料与外加剂:合理使用掺合料和外加剂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不仅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同时,使用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可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延缓水泥水化速度,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2 优化施工工艺
(1)混凝土浇筑: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高度,避免混凝土浇筑过快或过高导致内部压力过大。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500mm,以利于混凝土的散热和振捣密实。在振捣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振捣方式和时间,避免振捣不密实或过度振捣。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宜。
(2)模板工程:确保模板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在模板安装前,应检查模板的平整度和尺寸精度,模板拼接应严密,防止漏浆。模板支撑系统应牢固可靠,支撑间距应根据模板的受力情况合理确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加强对模板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模板变形等问题。
(3)钢筋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加工和安装,确保钢筋的位置、间距、锚固长度等符合规范要求。钢筋的连接方式应合理选择,保证钢筋连接的质量。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合适的垫块或塑料卡来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避免因钢筋锈蚀而引发混凝土裂缝。
2.3 加强温度控制
(1)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可采取对骨料进行降温、使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例如,可对骨料进行遮阳、喷水降温,将水温控制在较低水平,使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在25℃以下。
(2)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可采用预埋冷却水管的方法,通过循环冷却水带走混凝土内部的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冷却水管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和形状合理布置,水管间距一般为1~1.5m,通水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情况确定,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1~2天开始通水,持续通水7~10天。
(3)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在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温养护,可采用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草帘等)的方法,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使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之间的温差控制在20℃以内。同时,根据环境温度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硬化。
2.4 完善养护管理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在混凝土初凝后,应立即进行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泥品种和环境条件等确定,一般不少于7天。对于抗渗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等,养护时间应不少于14天。在养护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养护用水的温度,避免因水温过低或过高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可采用喷涂养护剂的方法进行养护,养护剂可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水分蒸发,达到养护的目的。
3 工程案例分析
3.1 案例概况
某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主桥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桥梁全长800m,主墩为薄壁空心墩,墩高50m,墩身混凝土方量较大。在施工过程中,曾出现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3.2 裂缝控制措施
针对该工程出现的混凝土裂缝问题,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在原材料选择方面,选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降低水泥水化热;骨料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和中砂,严格控制含泥量;同时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施工工艺上,优化混凝土浇筑方案,采用分层分段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400mm左右,合理控制振捣时间和方式;加强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确保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变形。在温度控制方面,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降低浇筑温度;在墩身混凝土内部预埋冷却水管,循环通水降低内部温度;并及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养护,覆盖棉被和塑料薄膜,减小内外温差。在养护管理上,墩身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每天定时洒水,保持表面湿润。
3.3 实施效果
通过采取上述裂缝控制措施,该工程后续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平整,无明显裂缝出现,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顺利通过验收,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 结束语
本研究全面剖析了道路桥隧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提出涵盖原材料、施工工艺、温度控制与养护管理的系统控制技术,经工程实践验证有效。但随着工程复杂度提升与环境变化,裂缝控制面临新挑战。未来需持续关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完善裂缝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为道路桥隧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参考文献:
[1]赵涵,王怀杰.道路桥隧工程施工中质量瑕疵与改进措施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4):238-240.
[2]曹杰.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散装水泥,2025,(01):62-64.
[3]姜存梅.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应对措施[J].运输经理世界,2025,(0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