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共情运用与实践研究

作者

伊弋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样,思想、观念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在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彰显出自身的个性特色,面临很多现实性的困惑,继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也是高校辅导员不断面临的问题。“共情”在师生互动中处于重要位置,有助于建立双方的良好信任关系,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其共情能力不容忽视。

一、共情是有效谈话的基础

谈心谈话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辅导员能够真正理解学生。这种理解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需要运用共情能力深入体会学生的处境。共情意味着辅导员要暂时放下自己的立场和判断,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在实际工作中,当学生谈到学业压力时,辅导员首先要理解他们面对课业负担的真实焦虑,而不是急着给出学习方法建议。遇到学生诉说人际关系矛盾时,辅导员需要先体会他们的委屈或愤怒,而不是直接评判谁对谁错。面对家庭变故的学生,辅导员要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助,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讲大道理。辅导员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理解,比如这件事确实让你很困扰,也可以通过专注的眼神、点头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心。这种被理解和接纳的体验,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后续引导能够产生效果的前提。共情不是技巧性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这需要辅导员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真诚的态度。

二、共情在谈话各环节的运用

(一)开始阶段:专注倾听,理解情绪

谈心谈话的开始阶段是整个交流过程的基础。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开口说话,并且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辅导员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造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可以先把手机调成静音,把办公桌上的文件整理一下,给学生倒杯水,这些细节都能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当学生开始说话时,辅导员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眼睛要看着学生,但不要一直盯着看,可以适当点头表示在听。身体可以稍微前倾,这个姿势传递出我很关注你的信号。

在倾听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说话声音很小,有的会不停搓手,有的眼睛一直看地面,这些都是紧张的表现。有的学生说到某些地方会突然提高音量,或者语速变快,这可能意味着这个部分对他很重要。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因为往往在这些地方隐藏着学生真正的困扰。不要急着插话,即使学生说到一半停下来思考,也要耐心等待。有时候学生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把最难说出口的话说出来。这个阶段的目标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愿意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并且感觉到辅导员是真的想了解他的处境。

(二)深入阶段:回应感受,澄清需求

当学生把基本情况说完后,谈话就进入了深入阶段。这个时候辅导员要通过适当的回应,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回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第一个是情感回应,就是把学生表达出来的情绪说出来。比如学生说到和室友的矛盾时声音发抖,辅导员可以说: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生气,是吗?这样的回应能帮助学生确认自己的情绪,也让学生知道辅导员理解了他的感受。第二个是内容回应,就是把学生说的事情简单总结一下。比如:你刚才说到,主要问题是室友经常带朋友来宿舍玩到很晚,影响了你的休息。这样的总结能让学生知道辅导员确实听懂了他说的事情,也能帮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

第三个是提问澄清,就是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得更具体。比如:你能说说上周发生的那次冲突的具体情况吗?或者: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能帮助辅导员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能让学生有机会把可能遗漏的重要细节补充完整。提问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要用关心的、好奇的语气,而不是审问的语气。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把模糊的感受变成清晰的认识,把笼统的问题变成具体的描述。

(三)引导阶段:基于理解,共同探讨

当学生对问题和自己的感受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谈话就可以进入引导阶段。这个时候辅导员要基于之前对学生处境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引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个是把学生的需求明确化,比如:我理解你希望宿舍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学习,同时也希望能和室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这样吗?这样的表述能把学生可能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需求点明,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

另一个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可以问: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觉得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如果学生一时想不出办法,辅导员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但要说明这只是建议,最终决定权在学生手上。比如:有些同学遇到类似情况会尝试和室友一起制定宿舍公约,你觉得这个方法适合你吗?或者:需要我帮忙联系一下宿管老师协调吗?这样的建议是基于前面对学生需求的理解提出的,所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是在和他一起想办法,而不是在替他做决定。

三、提升共情能力的实践方法

增强自我觉察是提升共情能力的第一步。辅导员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在谈话中的情绪反应。比如,当学生表达负面情绪时,自己是否感到不耐烦或想要快速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写谈话记录的方式,回顾每次谈话时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反应模式。同时要警惕个人偏见的影响,比如对某些专业或性格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用自己的经验去简单评判学生的处境。

在谈话中要放下手机,保持眼神接触,注意学生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适当使用简短的回应如“嗯”、“我明白”来鼓励学生继续表达。不要急于打断或给出建议,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当学生停顿或沉默时,不要急着打破沉默,这可能是在整理思绪或酝酿重要内容。要避免使用“我理解你”这样笼统的回应,而要具体指出理解到的内容。比如学生谈到家庭困难时,可以说父母生病还要坚持工作,这让你很心疼也很担心。这样的回应能让学生感到被真正理解。回应力求简洁真诚,避免长篇大论。可以通过录音回听或同事互评的方式,检查自己的回应是否准确传达了理解。

结语

共情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有效谈心谈话的核心能力。它要求辅导员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处境。通过将共情融入谈话的倾听、回应和引导各环节,辅导员能够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提升谈话的深度和效果,更好地帮助学生面对成长中的困惑与挑战。辅导员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共情能力,使谈心谈话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磊 , 赵珠君 .“共情”能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3(52):91-93.

[2] 刘怀东 . 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研究 [J]. 成才之路 ,2022(26):25-28.

[3] 段家强 .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角色转换、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2):140-144.

[4] 张玮琦. 高校辅导员谈话艺术研究 [D].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2022.

伊弋,女,山东省淄博市 1989 年 6 月 汉族 硕士研究生 中级 工作内容: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