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的关联性分析及协同解决策略
孙耀明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250032
引言
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并存的现象制约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负面影响,结构性矛盾导致部分专业人才过剩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加剧求职困境,市场供需失衡压缩就业质量提升空间,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的关联性,并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1 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的关联性分析
1.1 结构性矛盾对就业难与就业质量的双重影响
结构性矛盾对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形成双向制约,第一,学科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错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部分专业盲目扩招导致人才供给过剩,新兴产业所需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足形成“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并存的局面,毕业生被迫选择非对口岗位,影响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岗位需求旺盛但竞争激烈,大量毕业生涌入加剧就业难,欠发达地区虽有岗位缺口,但因基础设施、发展机会等因素难以吸引毕业生拉低整体就业质量。第三,学历层次结构与岗位需求层次不匹配,部分高校过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导致学历与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影响就业满意度与职业成就感。
1.2 个人就业能力不足与就业困境的相互作用
个人就业能力的短板与就业困境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第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部分学生专业课程掌握不扎实,难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求职过程中因专业能力欠缺被拒之门外。第二,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沟通协作、团队管理、创新思维等职业素养的不足,使其难以适应职场环境,影响就业稳定性与职业发展。第三,职业规划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对自身兴趣、优势缺乏清晰认知,未结合市场需求制定职业规划,求职过程中目标模糊,频繁更换岗位,降低了企业对毕业生的信任度且不稳定的就业状态难以保障就业质量。
1.3 市场供需失衡与低质量就业的关联机制
市场供需失衡成为导致低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扩招使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岗位需求增长有限,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为获取工作机会不得不接受薪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发展前景差的岗位。第二,企业用人标准与毕业生能力不匹配,企业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标准,部分企业为满足用人需求降低招聘门槛导致岗位与人才的错配,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第三,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对企业招聘信息、岗位要求了解不全面,企业也难以精准掌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导致双方在求职与招聘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拉低整体就业质量。
2 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的协同解决策略
2.1 优化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机制
优化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机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从多维度调整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第一,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淘汰过剩专业,增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实践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提高毕业生岗位适配度。第三,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就业数据与企业满意度,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建立高校间的专业评估与
交流机制衡。
2.2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2.1 构建“理论 + 实践”双轨制课程体系,夯实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开设项目化、案例化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
2.2.2 强化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教育,开设职业规划、职场沟通、团队协作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本服务聚焦于学生职业发展全周期,提供以下专业化支持:
2.2.2.1 职业规划定制:基于学生个人特质、专业背景及职业目标,开展系统化职业规划咨询;
2.2.2.2 求职材料优化:提供简历撰写指导,结合行业用人标准与岗位需求,优化简历内容与呈现形式;
2.2.2.3 网申策略指导:解析网申系统规则与流程,传授信息填报技巧及关键词匹配方法,提升网申通过率;
2.2.2.4 岗位信息整合:全面收集、分类整理企业招聘岗位信息,形成结构化数据报告并定向推送;
2.2.2.5 笔试备考支持:梳理综合笔试核心考点,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的笔试题型、命题风格及考核重点,提供定制化分析方案;
2.2.2.6 面试能力提升:通过情景模拟、结构化面试技巧训练、行业案例剖析等方式,强化学生面试应答与临场应变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2.3 加强校企师资合作与交流,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授课分享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选派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3 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与政策保障机制
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与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第一,搭建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统一、开放、共享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岗位需求、招聘动态、就业政策等信息,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精准对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和企业用人需求,为双方提供个性化的匹配推荐服务,提高就业市场运行效率。第二,强化就业政策支持与落实,政府出台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引导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场地保障等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第三,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与监管,加强对招聘企业的资质审核,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低问题的解决,需多管齐下、协同发力,优化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与政策保障机制,形成全方位解决方案,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孙自豪,周欢欢,沈春梅,等.新质生产力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J].才智,2025,(12):112-115.
[2]陈洁.大学生提升“就业力”需要更多规划性和目的性[N].21 世纪经济报道,2025-04-23(006).
[3]李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5,(0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