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
魏又红
湖北省汉川经济开发区东方红小学 湖北汉川 431600
引言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更侧重于知识的传递,而对于高阶思维的培养有所忽视。新课标着重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思维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可独立思考以及实现终身学习有着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时候是被动地接受文本内容,缺乏理性辨析的能力,剖析其培养路径便成了阅读教学改革当中的一项关键问题。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述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以理性作为核心要点,融合了分析、评估、反思以及建构等多个方面,它并非单纯的“否定式质疑”,其关键之处在于“基于证据的独立判断”,批判性思维有开放性、逻辑性与反思性等特点。开放性表现为不盲目跟从权威以及已有的结论,乐意接纳多种不同的视角。逻辑性要求思考过程依照事实以及推理规则来进行,防止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反思性着重强调对自身以及他人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及时修正认知方面的偏差 [1]。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情境当中,批判性思维呈现为学生可精确把握文本信息,还可跳出文本范畴,针对内容的合理性、作者的立场、表达的逻辑展开理性辨析,最终形成有根据的个人见解,这是提升阅读深度以及思维品质的关键支撑因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惯性的作用,把阅读教学限定在“字词解析—段落划分—中心归纳”的固定流程之中,将知识传递当作核心目标,课堂之上大多是以教师的“精讲”作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标准答案”,缺少引导学生质疑、辨析的意识,教师大多时候担心鼓励批判性思考会扰乱教学节奏,倾向于采用统一解读来取代多元剖析,致使课堂难以营造出激发思维碰撞的氛围,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评价大多侧重于结果性指标,像课文背诵的准确程度、阅读题的得分比率等,很少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考试题目大多设定唯一的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基于文本的合理质疑以及创新性解读缺少赋分的空间。在日常教学评价里,教师也大多时候把“是否符合教学预设”当作标准,忽略对学生逻辑推理、证据支撑等批判性思维表现的考量,致使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动力[2]。
(三)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
由于受到教学以及评价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与教参”的阅读习惯,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仅仅契合于记住表层信息,很少会主动去追问“内容是否合理”“作者为何这样表达”。在课堂讨论当中,学生大多是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者直接照搬教材的表述,很难提出有根据的独特见解,当遇到文本存在矛盾或者有多元解读点的时候,大多时候因为缺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而陷入“不知道该如何思考”的困境,思维一直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文本特点来进行,防止出现空泛的提问情况。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可以结合其情节设计“矛盾式”问题,像提出“狐狸的‘赞美’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呢?如果乌鸦没有上当,这个故事又可能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这样的问题。也可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迁移式”问题,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之后提问“除了砸缸这种办法,还有哪些安全又可救下同伴的方法呢?”。在提问的时候要注重有层次性,用基础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再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这个时候适时追问“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呢?”,以此推动学生结合文本以及生活经验展开推理,在思维的碰撞当中激活批判性思考意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单一解读”这种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去剖析文本。其中一个方面,结合作者的背景以及创作的年代来进行解读,例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时候,引入李白的生平经历,以此让学生明白“思乡情”背后所蕴含的漂泊境遇。另一方面,需聚焦于文本的细节,比如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火柴”所有的象征意义,它可以被看作是温暖的寄托,也可被视为苦难生活中的一丝微光。此外,还可借助“文本对比”的方式来拓展视角,把《狼和小羊》与《狐狸和葡萄》进行对比,思考不同寓言中“反派角色”所有的共性以及差异,要教给学生运用“批注法”,在文中圈画出关键的信息,标注出自己的疑问以及见解,教师依靠展示优秀的批注、组织“观点辩论”,使得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学会全面且辩证地看待文本,提升文本分析的深度以及广度。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营造一种“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明确地告知学生,倘若他们对文本以及老师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只要有相应依据,便可大胆地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石子真的可使水位上升到乌鸦够得着的高度吗?以此鼓励学生凭借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思维过程,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对文本的理解,涉及主要内容、自身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依据等方面,帮助其构建起清晰的思维框架。开展“读写结合”活动,让学生为《皇帝的新装》续写“皇帝发现真相后的做法”,要求结合人物性格逻辑,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化独立思考。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疑问以及独特见解,教师给予针对性地点评,逐步促使学生养成“不盲从、善思考、敢质疑”的思维习惯。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里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存的问题,借助创设情境、进行多元文本分析以及鼓励学生质疑等方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以及评价模式,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以及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胜满 .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 [J]. 作家天地 , 2025, (18): 122-124.
[2] 曾姗 . 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J]. 语文世界 , 2025, (16): 74-7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魏又红(1977 年 12 月),女,汉族,人,汉川经济开发区东方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