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田美森

石狮市华侨实验小学

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以新课标为引领,在《杨氏之子》教学中,通过创设浸润式文化情境、设计多元递进的实践活动、实施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言文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切实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素养。

一、 把握课标导向,解析传统文化内涵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首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杨氏之子》教学中,我们深入挖掘文本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承凝练含蓄的语言艺术

《杨氏之子》语言凝练、含蓄且富有韵律,是古代汉语魅力的集中体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其委婉巧妙的表达技巧,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语言智慧。依据新课标“语言运用”素养要求,通过朗读、解字析词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言词汇句式的精妙,体察古今汉语之流变,从而传承古代语言艺术,增强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 二) 传递敏捷智慧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杨氏之子面对调侃,以“未闻”之辞巧妙回应,既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又彰显了含蓄幽默的处世智慧,深刻蕴含着“和而不同”“以礼相待”的中华传统价值观。新课标强调“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思维过程,有助于理解古人的价值取向,涵养思辨能力与人际交往智慧,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

( 三) 认知经典典籍与历史文化背景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新课标要求“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常识”。教学中介绍《世说新语》体例风格,关联旧知《王戎不取道旁李》,并探讨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感知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思想氛围,构建起对中华历史文化更深刻的认知,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二、 践行课标理念,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新课标倡导“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基于此,我们在《杨氏之子》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实践策略:

( 一) 创设文化情境,激发传承内驱力

贯彻新课标“情境性”理念,创设“智慧妙语故事会”大单元情境,将课文学习融入系列闯关任务(如“诵读华章”“破解文意”“慧语品析”“妙语传情”)。这种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

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为其感知与认同传统文化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 二) 设计多元活动,深化文化理解体验

1. 诵读感知韵律,体悟语言之美:在“清音顿挫读华章”活动中,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节奏韵律,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与凝练特质。结合多音字“为、应”的语境辨析及关键句朗读指导,初步感知文言语言规律,落实“语言运用”素养。

2. 合作探究文意,把握形式内容:在“解字析词明大意”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已有方法,通过同桌合作疏通文意。在梳理称谓、辨析通假、补充成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言特点,提升自主与合作探究能力。借助关键词复述故事,重构文本,加深理解并锻炼表达,达成对文言文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把握,传承古人表达习惯。

3. 品味语言智慧,涵养思维品质:“慧语巧思品机智”活动中,组织小组合作聚焦关键语句(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剖析其背后的思维逻辑与表达策略(如“未闻”的委婉、姓氏替换的创意)。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新课标“思维能力”),深刻体会古人的语言智慧与幽默艺术,传承含蓄巧妙的思维方式。结合书写指导(感受汉字形意之美)与经典语段背诵(积累语言精华),传承书法与语言文化。

4. 实践表达创造,内化文化精髓:“妙语传情述经典”环节,设计“故事讲述”任务,将文本理解转化为综合性语言实践。从“内容组织—声音表现—体态辅助”三个维度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打磨与个人展示互评中,将内化的理解外化为个性化的口语表达,锻炼合作与创造能力(新课标“语言运用”),实现传统文化的理解、内化与初步创新性表达。

( 三) 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文化传承效能

新课标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采用多元主体(师生、生生)评价机制(如“点赞卡”、“星级评定”),聚焦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深度、传承意识及表达呈现效果(而非仅知识掌握)。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明确优势不足,改进学习,提升文化理解力与传承实践能力。多元评价营造了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学习文化氛围。

未来文言文教学,教师需持续深化文本解读,精准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如加强跨学科联系、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探索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积极实践中,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极理解者、自觉传承者与创新探索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