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元策略 提升数学表达力
李迎春
建湖县湖阳路小学 江苏 盐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列为数学核心素养的之一,强调数学语言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的集合,更是“描述规律、交流思想、解决问题”的工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表达的关注多停留在“是否能回答问题”的浅层层面,忽视了“表达如何促进思维发展”的深层价值。
一、培养数学表达力的核心价值:从“工具性”到“素养性”的跃升
1. 思维发展维度:表达是“思维的淬炼炉”
表达是将内隐思维外显化的过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需主动梳理思路、规范逻辑,倒逼自己“想清楚、说明白”,从而实现思维的精准化与系统化。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能通过“ 2+2+2=63 ”算出3 个2 相加的结果,但被问及“为什么能用乘法表示”时,部分学生只会机械重复“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3 组同学,每组2 人”的情境表达:“因为有3 个组,每个组都是 2 人,加数相同,所以可以用 2×3=6 表示,这里的 2 是每组的人数,3 是组数”。这一表达过程,实则是学生从“机械记忆乘法定义”到“理解乘法本质”的思维跃迁。若缺乏表达训练,学生可能长期停留在“会算但不懂”的浅层认知,难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2. 数学学习维度:表达是“知识的建构桥”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表达正是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通过表达,学生能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发现自身认知漏洞,实现“自我纠错与深化理解”。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为例,学生在计算“ 12×3⋅ ”时,若仅关注“结果是36”,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先算 2×3 ,再算 10×3 ,最后相加”。但当学生被要求“边写竖式边说计算过程”时,会逐渐意识到:“12是1 个十和2 个一,先算2 个一乘3 得6 个一,写在个位;再算1 个十乘 3 得 3 个十,写在十位;6 个一和 3 个十合起来是 36”,这一表达过程,让学生将“竖式计算步骤”与“数的组成”建立关联,真正理解笔算的算理,从而实现知识的精准建构。
3. 核心素养维度:表达是“素养的协同链”
数学表达力是与“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载体。通过数学表达,学生能学会“用逻辑说话”(推理意识)、“用数学解释生活”(模型意识)、“用清晰的语言沟通”(沟通能力),实现多素养的融合提升。例如,在“平均数”教学中,学生在计算“4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 135cm 、 140cm 、 138cm 、 142cm ,求平均身高”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平均身高是 138.75cm ,它不是某一个同学的身高,而是代表这 4 个同学身高的平均水平;如果再加入一个身高 160cm 的同学,平均身高会升高,因为新同学的身高比原来的平均水平高”,这一表达中,学生既运用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数学知识),又解释了“平均数的意义与变化规律”(推理意识),还能结合“加入新数据”的情境说明平均数的敏感性(模型意识),同时通过清晰的语言让同伴理解自己的想法(沟通能力),实现了多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培养数学表达力的实践策略:从“单一引导”到“多元赋能”
(一)支架式引导: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 “表达阶梯
1. 低年级:“句式支架”,规范表达逻辑
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需通过“固定句式”降低表达难度,帮助其建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的逻辑。例如:在“图形认识”教学中,提供句式:“这是( )形,它有( )条边,( )个角,比如生活中的( )就是这个形状”。固定句式让学生明确表达的“步骤”,避免表达混乱,逐步建立逻辑意识。
2. 中高年级:“图表支架”,深化表达内涵
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抽象概念,需借助“图表”将抽象知识可视化,再结合图表表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长方形周长”教学中,提供“长方形边长标注图”,引导学生表达:“长方形的周长是绕它一周的长度,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可以用‘(长 + 宽)×2⋅ ’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 厘米,宽是3 厘米,周长就是(5+3)×2=16 厘米”。图表支架让抽象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在表达时能“有物可依”,同时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
(二)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拓展表达场景
1. 数学 + 语文:写“数学日记”,表达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场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既锻炼语文写作能力,又强化数学表达能力。例如,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日记:“今天妈妈带我去超市买水果,苹果每斤 5 元,买了 2 斤,花了5×2=10 元;香蕉每斤 3 元,买了 3 斤,花了 3×3=9 元。一共花了10+9=19 元,妈妈付了 20 元,收银员找了 1 元。我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数学,数学真有用!”数学日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场景”,实现“数学与语文”的双向赋能。
2. 数学 + 科学:做“实验报告”,表达数据与规律
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数据、分析规律,培养 “用数据说话”的表达能力。例如,“种子发芽率”实验中,学生记录:“我们组一共种下 20 颗绿豆,每天浇水,保持温度适宜,7 天后有 18 颗发芽了,发芽率是 18÷20=90% 。我们发现,温度和水分充足时,发芽率会更高”。实验报告中,学生运用“除法、百分数”等数学语言分析实验结果,既掌握了科学实验方法,又提升了数学表达的精准性。
(三)数字化赋能:借助技术工具,丰富表达形式
1. 希沃白板:互动标注,实时表达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希沃白板的“标注功能”,让学生上台标注解题思路并实时讲解。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学生在希沃白板上画出“鸡和兔的头”,标注“假设全是鸡,有 2×8=16 条腿,比实际少 26-16=10 条腿,每把 1 只鸡换成 1 只兔,多 2 条腿,所以需要换 10÷2=5 只兔,鸡就是 8-5=3 只”。实时标注 + 讲解的形式,让学生的表达更直观,更好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表达氛围。
2. 短视频:自主创作,分享表达成果
鼓励学生用短视频记录“数学知识点讲解”“解题思路分析”,并分享到班级群或学习平台。短视频创作让学生从“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分享”,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生数学表达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每一堂数学课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为学生创造“说数学、写数学、画数学、用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