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理念下幼儿游戏可视化评价的实践探索
黄娜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在幼儿园每天的游戏活动中,老师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看着幼儿玩得很开心,可怎么说清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家长总问幼儿在园玩了啥?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明显,怎么用统一又灵活的方式评价?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传统游戏评价主观化、碎片化、单一化的弊端。循证理念就是用事实说话,要靠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行为、作品、语言等证据。可视化评价则是把这些证据 “画出来、贴出来、记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懂。
一、循证可视化评价落地的三大实操原则
(一)证据收集:不搞“高大上”,日常小事就是证据
循证评价的核心前提是获取最佳证据,而最佳证据的形成依赖于全面、多元的证据收集。很多老师觉得收集证据很麻烦,其实幼儿园里的每一件小事都能当证据,关键是随手记、随手拍。
1. 行为证据:老师用手机拍幼儿游戏的片段,比如角色游戏中“小医生”如何给“病人”听诊、户外游戏中如何合作搬轮胎;家长在家拍幼儿自主收拾玩具的过程,这些视频、照片比文字记录更真实。
2. 作品证据:幼儿的绘画、手工、搭建作品都是好证据。比如美工区幼儿画的“我的游戏故事”,建构区搭的城堡,老师可以标上创作时间、幼儿的解读,比如“2024 年10 月15 日,小宝说‘城堡有两层,因为我家在二楼’”,这样的记录既简单又有意义。
3. 语言证据:老师用录音笔或手机备忘录,记下幼儿的话。比如幼儿玩拼图时说“这块放这里不对,转一下就好了”,家长记录幼儿在家说“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明一起搭火车,他负责车头,我负责车厢”,这些话能反映幼儿的思维和社交情况。
4. 环境证据:老师在区域游戏时对幼儿观察记录时,随手记录哪个区域幼儿最多、玩具是否有损坏等,这些记录能帮老师调整区域布局和材料投放。
(二)工具设计:不搞“一刀切”,跟着幼儿和场景走
评价工具不是越复杂越好,要符合幼儿园的实际场景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不同年段的幼儿来说,小班幼儿可以用 “符号化工具”,比如游戏心情表,开心贴笑脸、不开心贴哭脸,材料选择图,喜欢的玩具旁贴星星,不喜欢的贴叉号。老师不用教太多,幼儿一看就会。中大班幼儿可以用简单图表,比如“我的游戏时间表”,用涂色的方式记录在区域玩了多久等。而在不同场景,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区域游戏用“游戏手册”,把幼儿的搭建照片、自主绘画的游戏步骤订在一起;户外活动用“挑战卡”,幼儿挑战成功跳绳10 次,就在卡上签自己的名字,没成功的话画个问号,老师可以追问根据游戏的表征了解幼儿的跳绳情况,对于没成功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评价过程:不搞“一次性”,跟着幼儿调整
幼儿的发展是慢慢变化的,评价也不能一评定终身。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坚持做动态评价,比如每周看一次材料使用表,如果发现幼儿对某一游戏的兴趣从每天玩变成没人玩,就及时找原因,是太难了还是玩腻了?如果是玩腻了,可以增加或替换一些材料,再观察兴趣是否回升。教师还可以进行节点评价,比如每月举行一次“成果分享会”,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游戏手册、挑战卡,老师可以从幼儿的游戏水平、行为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是为了打分,而是为了发现幼儿的进步,再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循证可视化评价的三大实践路径
循证理念下的可视化评价并非“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通过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推动幼儿游戏质量提升与幼儿发展。需构建教师主导分析、幼儿参与反思、家长协同支持的多元评价应用机制。
(一)老师——从“凭感觉”到“靠证据”
老师是评价的核心,但不用额外花很多时间,关键是把评价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1. 短时聚焦式观察记录。以小切口、高频次为核心,建立“短时观察 + 系统整理”的证据收集机制。教师每日选取 2-3 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聚焦游戏过程中的关键行为与语言,利用手机等实时记录具体情境,记录内容需包含时间、场景、行为细节与幼儿语言表述,确保证据的客观性与具象性。然后将碎片化记录整理为结构化的游戏观察表,为后续循证分析奠定精准的微观证据基础。
2. 周期图表式分析优化。教师围绕游戏材料适配性评估,建立“每日记录+ 每周统计”的周期化数据分析模式。教师根据当日幼儿游戏实际情况,在材料使用频次追踪表上完成对应材料使用频次的即时勾选记录;每周进行数据汇总与统计,形成区域材料使用频次周报表。基于数据差异,教师可精准判断材料与幼儿兴趣、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进而制定针对性调整策略,优化材料设计,实现游戏支持的循证化、动态化调整。
3. 幼儿集体式作品解读。以幼儿游戏作品为分析载体,建立定期化、集体化的解读研讨机制。每周固定时段,教师组织开展幼儿游戏作品集体解读会,将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作品作为研讨对象,结合作品中的具象元素,深入分析幼儿的游戏兴趣倾向、经验认知与发展需求。通过集体研讨,教师群体共同提炼作品背后的评价线索,在交流互动中统一评价视角与标准,提升教师群体循证评价的专业共识与分析能力。
(二)幼儿——从“被评价者”到“评价小主人”
让幼儿参与评价,不是让他们打分,而是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回顾游戏。我们做了三件事,幼儿很喜欢:
1. 游戏日记本: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与表达能力设计差异化记录方式,实现游戏过程的自主可视化留存。针对小班幼儿,提供贴纸、简易线条等具象化表征工具,如通过贴纸对应建构区游戏参与情况,以笑脸表征游戏愉悦体验,降低记录门槛;面向中大班幼儿,引导其运用简单文字结合图画的形式,记录游戏关键信息。教师每日预留 1 分钟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回顾游戏细节,使日记本成为幼儿游戏轨迹与思维发展的可视化载体。
2. 游戏成长墙:在班级创设 “游戏成长墙”,作为幼儿游戏成果、发展轨迹的集中展示与互动空间。依据时间维度更新展示内容,整合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多元证据,包括户外挑战任务完成卡、建构游戏成果照片、美工区创作作品等,形成系统化的游戏成长档案。通过可视化的成果对比,引导幼儿直观感知自身与同伴的游戏发展变化,激发持续探索与进步的动力。
3. 游戏故事会:班级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游戏故事会”,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回顾与评价场景。活动中,幼儿携带个人游戏日记本或游戏作品,围绕近期游戏经历进行语言表达,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与个人体验。教师同步记录幼儿的分享内容,整理后张贴于对应作品或日记本旁,形成 “语言记录 + 实物 / 图画”的双重评价证据。幼儿在回顾中逐步形成自主评价的思维模式,同时为教师获取幼儿游戏认知与体验提供了直接的语言证据。
(三)家长: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很多家长想参与幼儿的教育,但不知道怎么做,我们用简单易操作的方式拉家长入伙:
1. 家庭游戏记录册:为每个家庭配备家庭游戏记录册,构建轻量化家园证据收集与反馈机制,降低家长参与门槛。引导家长每周选取1-2个幼儿家庭游戏场景,以照片形式留存,并辅以简短文字记录关键信息,形成家庭端的游戏证据档案。教师每周定期查阅记录册,进行针对性反馈。通过精准反馈为家长提供游戏互动的具体方向,帮助家长理解如何通过语言引导深化幼儿游戏体验,实现家园游戏证据的双向流通与协同解读。
2. 家长评价专场:班级每月开展小型“家长评价专场”活动,聚焦循证可视化评价过程的沉浸式展示,帮助家长建立科学评价认知。活动中,通过现场观摩幼儿运用挑战卡记录户外游戏成果、教师使用区域观察表捕捉幼儿游戏行为等真实场景,让家长直观感知园所评价的操作逻辑与实施路径。同时教师开展定向沟通,破解家长想参与却不知如何做的困境,实现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家园同步。
3.玩学护照:设计兼具园所与家庭记录功能的“玩学护照”,设置“幼儿园游戏记录”与“家庭游戏记录”双栏目,构建幼儿游戏发展的完整追踪体系。教师在护照中记录幼儿在园游戏的关键发展节点,家长则同步记录家庭场景中幼儿的游戏成长。教师结合护照与家长进行简短高效的沟通,以护照为纽带整合家园两地的游戏发展证据,形成幼儿游戏成长的连贯轨迹,为家园协同制定个性化支持策略提供依据。
循证理念下的幼儿游戏可视化评价,在实践过程中,需始终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核心,不断完善证据收集方式、创新可视化工具、优化评价应用机制,使评价真正成为支持幼儿游戏、促进幼儿成长的有力支撑,为幼儿园游戏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科学路径,最终实现“让幼儿的发展看得见,让游戏的质量可优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