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李晨雨
中通文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10
一、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含义
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之处,其深层含义为:
(1)在创新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不断地促进知识、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集结,从而不断提高配置效率,并进一步优化生产力。这种持续的生产力优化和产业升级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2)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科技创新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为了获得优先的发展机遇,某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增加科技创新的投资来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
(3)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中的知识和技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产业的竞争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还很缺乏。一是企业不愿意进行技术开发和研究,企业投入少,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动难以持久;二是科技与生产需求脱钩,创新出来的技术不能及时有效的进入市场,不能迅速的转化为市场力量。所以,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创新,直接制约行业不断发展和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增强的主要障碍。目前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一些长期依赖于低端制造,代工生产,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不足和部分公司过于注重传统技术,忽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技术的配置,造成技术结构单一滞后,跟不下全球技术发展。
2.3 政策支持影响
政策的支持,是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增强的保障。目前的政策支持还很不够,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不足,税收和研发激励等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涵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很多企业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中小企业,因政策保障不到位,这些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各个领域都受了极大的限制。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1 提高政府对研发资金的扶持力度
为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专项研发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可以支持相关技术在前期研发阶段的探索性和可行性研究,还能通过研发资金的配套机制,激励企业增加自身的研发投入。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它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降低研发风险,从而促进技术创新。通过这种方式,电子信息产业能够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鼓励企业自行设立研发机构
为促进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专项奖励资金等政策,鼓励这些企业自设研发中心或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还能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减轻企业的税负,提供优质的土地资源以及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其研发热情。同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将有助于引入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进一步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研发机构的建设,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3.3 加大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力度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多功能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平台,涵盖科技创新园区和众创空间,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顶尖高校和权威科研机构的参与。通过企业注册、举办高端技术研讨会及技术交流活动,我们旨在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我们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未来的数字化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
3.4 吸纳高端人才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必须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质的子女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确保薪酬待遇达到国际和国内同层次行业的较高水平。通过组织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广泛传播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不仅能提升行业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吸引海内外的高端人才。这样的综合措施将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赢局面。
3.5 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和服务业融合力度
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价值,必须积极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发展,助力电子信息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软件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同时,电子商务和数字内容等新兴服务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实现产业及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能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通过强化服务型制造业的理念,电子信息产业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服务生态系统,是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3.6 加强产业集群内的融合发展
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整合至关重要。通过推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升生产计划的对接效率与数据共享能力。同时,鼓励软件与硬件企业的共同研发,不仅能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更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一个高效的合作机制,将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水平。
3.7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与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拟订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扶持政策,增加对研发的投入补助和专项创新奖励基金,以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支持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协作,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此外,提供资金支持以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升级。
3.8 保证政策有效落实
为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审批效率,建议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集中处理各类审批事项,减少企业在办理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同时,建立政策效果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为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政策的动态调整应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结束语
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科技生产力的提升,各方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电子信息产业必定不断增强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琳 .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形态特征和培育路径 [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3):13-20.
[2] 张金金 . 浅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J]. 经营者 ,2019,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