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樊小莲

儒溪小学 贵州 遵义 563305

语文作为文化承载的主要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经典之美,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活动化教学突破了单一知识灌输的局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一、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概述

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指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践行能力,它不仅包括对经典诗文、历史故事、民俗习惯等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习惯上的浸润与培养,通过诵读古诗文,学生能够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与思想的深邃;通过了解节日习俗,学生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参与书法、国画、戏曲等活动,学生得以体验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同时也使他们在新时代的学习交往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气质[1]。

二、小学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依托本土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

在山区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坚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的原则,绥阳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土司文化遗迹、地方民俗节庆、山水民歌以及苗侗民族的习惯,这些都是极具教育价值的“活教材”,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语文课堂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古诗《山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家乡的山林景致,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在讲授成语故事时,可以结合绥阳先贤的事迹,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走出去”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到古村寨、文化遗址实地参观,亲身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从而把语文学习与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2]。

(二)弘扬家国情怀,强化价值引领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设计还应遵循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原则,在绥阳的山区学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路人,通过课堂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先祖的智慧,例如在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乡土故事,讲述祖辈勤劳耕作、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纪念日中,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朗诵、红色故事讲述,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让孩子们懂得,语文学习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是传承民族精神、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中的点滴熏陶,他们能够逐渐成长为胸怀家国、志存高远的新时代少年。

三、小学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路径分析

(一)课堂融合传统

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在绥阳的山区学校中,学生大多与大自然亲近,生活环境淳朴,这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主动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语言知识与传统智慧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只是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在诵读、表演中,结合地方民俗、节庆与红色文化,帮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通过这样的课堂融合,孩子们能够树立对祖国的热爱,对先辈的敬仰,并逐渐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不仅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育价值,也为孩子们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3]。

在教学《搭石》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合传统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智慧,绥阳多山多水,乡间小路常见石桥,学生对“搭石”这一场景并不陌生,因此课堂上可以从本地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通过描绘村民过溪时相互谦让、步履轻盈的画面,学生能够体会到先辈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谦逊礼让、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看似简单的举动,实际上折射出中华民族追求和谐、敬畏自然、关怀他人的智慧,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模拟场景表演,增强体验感,结合地方文化,还可以联系本地红色文化故事,启发学生将小小“搭石”与宏大文化精神联系起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文化自信,萌发了崇高的家国情怀。

(二)活动突出趣味

趣味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对于绥阳山区的孩子而言,他们生活环境与自然紧密相连,心灵单纯,对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把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熟悉的自然景物、乡土风情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游戏、朗读、表演、探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比如在讲到古诗词中的花草鸟兽时,可以联系本地山林景色;讲到家国情怀时,教师可以结合的红色文化遗址,通过趣味活动,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理念化为可见、可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先祖智慧,逐步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培养起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在学习《桂花雨》时,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的活动设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绥阳素有桂花飘香的景致,当秋风拂来,校园和村落间常弥漫着桂花香气,这与课文的情境十分契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采集桂花,亲身体验桂花飘落的场景,然后结合课文进行诵读,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与文本描写联系起来,感受桂花背后承载的亲情、乡愁和文化意味。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设计桂花诗会、桂花手工制作等趣味活动,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情感寄托。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对于绥阳的山区孩子而言,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接触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依托本土资源,融入地域特色,以及价值引领的渗透,他们能够汲取精神滋养,逐渐树立起文化自信与远大志向。

参考文献

[1] 张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与融入路径 [J]. 嘉应文学 , 2023(24).

[2] 赵宏玉 .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 [J]. 智慧少年 , 2023(33):0079-0081.

[3] 李凤兰 .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J]. 启迪与智慧:中 , 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