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路径研究
孟令方 蒲虹桥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0
一、引言
在当今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的机电类专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而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重要桥梁的产教融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对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核心路径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校企协同机制松散,“校热企冷”现象突出
学校出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驱动,对共建基地展现出高涨的热情;然而,作为以盈利为核心的市场主体的企业,其参与动力却普遍不足。双方所缺乏“互利共赢”这种稳固的利益纽带,于是合作常常依赖个人关系或者短期项目,致使难以形成长期、稳定且制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如此一来,基地建设便易流于形式,仅停留在签订协议、挂牌参观这类浅层次的合作上,未能深入触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最终导致“融合”深度不够[1]。
(二)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脱节,平台功能单一
许多基地的实践教学项目更新缓慢,未及时融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标准,教学内容在产业升级方面滞后。且多局限于基础技能实训和简单生产模拟的基地功能,未与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及技术研发紧密结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承接真实生产任务、进行技术攻关等方面功能欠缺,致使学生无法获得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2]。
(三)“双师型”师资与长效管理评价体系缺位
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是基地有效运行的关键,但校内教师常缺乏一线工程经验,企业技术骨干则因教学精力与能力的限制,难以深度投身于教学工作,这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能力差距。基地的管理大多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存在权责不清晰的状况,并且缺少来自企业的常态化管理参与;其评价体系也大多以校内课程考核作为标准,未能将行业标准和企业评价引入其中[3]。
三、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的核心建设路径
(一)构建“多元协同、互利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之处在于从单纯的“合作关系”朝着“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转变。首要的,需建立起由学校、合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一同构成的“基地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采用现代治理结构,针对重大事宜共同作出决策,将各方的权、责、利予以明确,使得企业从“参与者”转变为“主办方”。其次,务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这涵盖了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以优先为企业输送契合其需求的优秀毕业生,来降低其招聘与培训成本;通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享知识产权,联合申报项目,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借助学校师资和基地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学历继续教育;对投入设备、技术、师资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资金奖补等。
(二)开发“项目引领、虚实结合”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体系
该路径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适应性,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其核心在于把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技术标准以及项目案例转化成教学资源,并采用先进教学模式。在内容方面,必须和企业专家一同重构课程体系,将行业最新技术以及岗位能力要求嵌入教学标准,开发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活页式”教材、实训项目库和典型案例集。在模式方面,全面推行“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以企业真实产品生产或技术改良为蓝本设计的教学项目里,完整经历“方案设计 - 工艺实施 - 测试调试 - 总结反思”的全过程,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平台方面,着力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践环境:一方面,对硬件平台进行升级,建设具备实际生产功能的“教学工厂”或“产教融合型生产线”;另一方面,引入虚拟仿真(VR)、增强现实(AR)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训平台,用于开展高成本、高风险、高难度或不可逆的操作训练,比如设备拆装、系统调试、故障诊断等,进而实现“软硬结合、优势互补”,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广度与安全性。
(三)打造“双师共育、评馈闭环”的师资与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着力打造的是一支具有“双向流动、专兼结合”特点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的是校内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以及参与技术研发的制度,并且把这一制度作为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的是企业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的聘任与激励机制,赋予他们“产业导师”身份,让他们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指导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而形成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其次,必须创新的是基地的管理与评价反馈机制。建立的是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评价、项目完成质量、技能等级认证(1 + X 证书)等纳入评价标准,以此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构建的是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定期反馈机制,收集到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信息,再将这些信息系统地反馈至基地管理委员会,用于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项目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从而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能够紧跟产业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实现基地的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会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不过,借助构建“多元协同、互利共赢”这种长效运行机制、开发“项目引领、虚实结合”这类课程与教学资源体系以及打造“双师共育、评馈闭环”这般师资与质量保障体系等核心建设路径,当前存在的难题能够得到有效破解。这些路径,不仅给基地建设提供具有清晰方向与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引,更有助于达成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目标,培养出契合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小草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机电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J]. 塑料包装 ,2025,35(04):144- 147.
[2] 刘辉 .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 群 ) 校企双元育人的探索实践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14):72- 74.
[3] 张百彩 .“ 1+x′′ 证书制度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17):233- 236.
作者信息:孟令方,女(1994年9月- )汉族,河南省商丘市,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