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主人
徐雅敏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215614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再现现实生活的重要活动形式,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社会交往、思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班幼儿正处于从 “自我中心” 向 “社会互动” 过渡的关键期,对家庭生活场景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与模仿欲,但其角色扮演常呈现 “角色混乱、行为无目的、互动匮乏” 的特点。基于此,以小班幼儿对娃娃家游戏的浓厚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我是小主人” 角色游戏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旨在通过精准的课程设计与科学指导,将幼儿的游戏兴趣转化为全面发展的动力。
(一)“ 我是小主人” 角色游戏微课程的缘起
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对娃娃家游戏表现出高度偏好。连续两周每日自主选择娃娃家游戏,即便教师建议尝试其他区域,仍坚持“还是想去娃娃家”。这一行为符合小班幼儿“爱模仿、依赖亲人”的年龄特征,但深入观察却发现诸多问题:角色层面,多人争抢“妈妈”角色,“爸爸”“爷爷”均参与“烧菜”,角色职责模糊;行为层面,幼儿将小推车随身携带、食材随意倒入锅中,以摆弄材料为主,无完整游戏逻辑;互动层面,幼儿间语言交流极少,多为独自游戏,缺乏合作意识。这些问题表明,幼儿虽有角色扮演的兴趣,但缺乏角色认知与游戏规划能力,亟需通过课程干预引导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 我是小主人” 角色游戏微课程的分阶段实施
1. 第一阶段:烧煮美味菜肴—— 建立规则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本阶段以 “厨房烧煮” 为核心场景,重点解决幼儿“材料乱摆、菜量失控、角色争抢”等问题,引导幼儿掌握基本游戏规则与生活技能。
问题导向的沉浸式指导。课程初期,幼儿出现“凌乱的餐桌和厨房”现象:将煤气灶、碗具从厨房搬至房间柜子,食材随意堆放,游戏结束后未整理。教师未直接批评,而是以“奶奶”的角色身份介入游戏,提问“家里怎么这么乱呀?”引发幼儿反思,随后提议“奶奶和你们一起整理好不好?”,通过示范“按标记归位玩具”,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整理。回顾环节,教师用游戏照片再现问题,与幼儿讨论“餐桌上应该放什么?”“多少菜够一家人吃?”,并布置“回家观察晚饭时家里有几个人、准备几个菜”的任务,实现游戏经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结。
冲突化解与经验的创造性转化。当幼儿因争抢煤气灶发生哭闹(如嘉嘉与小喆争夺煤气灶)时,教师先引导幼儿回忆“爸爸妈妈在家会抢东西吗?”,再启发“两个人都想烧饭,有什么好办法?”。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从“百宝箱”找到新增煤气灶,并尝试“爸爸烧饭、妈妈洗菜”的分工,不仅化解冲突,还初步建立角色分工意识。此外,幼儿在游戏中自主生成 “玉米果汁”“烤蛋糕”“吃火锅” 等情节:宸宸将玉米放入杯子制作“玉米果汁”,霖霖把“洗衣机”当作“烤箱”烤蛋糕,萍萍在“吃火锅”游戏中向教师解释“火锅可以放很多菜,一边煮一边吃”。教师对这些创造性行为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幼儿的想象力与生活经验转化能力。
2. 第二阶段:我会照顾宝宝—— 强化角色认知,发展社交能力
本阶段聚焦“家庭照顾”场景,通过新增“娃娃、小推车、澡盆”等材料,引导幼儿模仿亲人照顾宝宝的行为,提升角色代入感与社交互动能力。
角色行为的模仿与创新。在“喂宝宝吃饭”活动中,“妈妈” 蕊蕊为双胞胎宝宝交替喂胡萝卜汁,“奶奶”梦梦煮好米粉后提醒 “小心烫,慢慢吃”,完整再现现实中照顾宝宝的流程。教师通过“计划 -工作 - 回顾”环节,帮助幼儿梳理 “照顾宝宝的步骤”,强化角色职责认知。在后续 “逗宝宝”“帮宝宝洗澡” 活动中,幼儿进一步创新行为:妈妈发现宝宝哭闹时,主动抱起宝宝轻轻摇晃安抚;姐姐与小客人合作,一人托住宝宝头部、一人帮忙挤洗头膏,洗完澡后还主动清洗宝宝的脏衣服,展现出从 “单一模仿”到“合作创造”的显著进步。
家园协同的深度赋能。针对幼儿“角色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设计“我是小主人” 调查问卷,通过班级 QQ 群向家长说明意图:引导家长与幼儿交流 “家庭角色的职责”“菜肴烧煮过程”“做客礼仪”,并拍摄互动照片。幼儿将问卷中的家庭经验带入游戏,如“爸爸”阿信敲门借奶瓶时,主动使用“你好,能借一下奶瓶吗?”“谢谢,用完就还”等礼貌用语,实现“家庭经验”向“游戏能力” 的有效转化。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全程观察幼儿游戏,与教师交流幼儿表现,明确家庭指导重点,形成 “幼儿园引导 - 家庭实践 - 游戏转化”的良性循环。
3. 第三阶段:我会使用收银机—— 拓展游戏场景,培养创新思维
本阶段引入“收银机”材料,将游戏场景从“家庭”拓展至“超市、电影院、饭店”,引导幼儿探索新角色的职责,解决 “钱从哪里来”“材料如何替代” 等问题。
场景拓展与规则建构。幼儿初见收银机时,仅关注“刷物品”的动作,对超市运营缺乏认知(如货物分类、定价)。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与幼儿讨论“超市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怎么摆放才整齐?”,幼儿在操作中学会 “按用途分类摆放”(将蛋糕、水果等 吃的”放一起,铲刀、锅盖等“烧菜工具”放一起)。随后,幼儿将收银机创新用作“检票机”,在表演区开展“人工检票”“自助检票”活动:平平作为检票员吆喝“表演要开始啦,请拿好票”;馨馨等不及入场时,自主拿起“票”(雪花片)在收银机上“刷票”,其他幼儿纷纷效仿,展现出对材料功能的灵活运用。
问题解决与思维创新。“钱从哪里来” 是本阶段的核心问题。教师未直接提供“货币”材料,而是引导幼儿“去游戏区找一找,有什么材料能帮忙”。幼儿自主探索出多种解决方案:轩轩用手机模拟 “支付宝扫码支付”,澄澄从百宝箱找到瓶盖当“钱”,还有幼儿用珠子替代货币。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解决了游戏问题,还发展出“以物代物”的抽象思维。此外,幼儿还将场景拓展为 “维尼饭店”,自主开展 “生日歌表演”“打包面条” 等活动:老板为过生日的宝宝弹吉他唱生日歌,服务员与顾客合作寻找 “打包盒”(红色大盒),实现游戏情节的自主延伸与深化。
(三)课程实施的关键有效策略
一是“角色轮换周期优化”:将“每天更换角色”调整为“一周一换”,使幼儿有充足时间深入角色、改进游戏问题,保障游戏情节的连贯性与深度;二是“动态材料投放”:根据幼儿需求及时补充 “吸管、澡盆、收银机” 等材料,以低结构材料为主(如雪花片、瓶盖),激发幼儿创造力;三是“家园协同共育”:通过调查问卷、家长开放日、班级群交流,实现 “幼儿园教育- 家庭实践” 的无缝衔接,为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我是小主人”小班角色游戏微课程的实践表明,角色游戏的价值不仅在于“玩”,更在于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将幼儿的兴趣转化为发展动力。教师需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观察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家园为合力,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认识角色、学会交往、探索生活,最终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发展中成长”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