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肠内营养:生命的“隐形桥梁”,科学护理助力康复

作者

银静怡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545300

一、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

肠内营养是一种符合生理特点的营养支持途径,它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可维持并保护肠道的完整性。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禁食或者完全依靠静脉营养,容易致使肠道黏膜出现萎缩现象,菌群也会失衡,增加细菌移位以及感染的风险。肠内营养则可借助食糜对肠壁产生的机械刺激,推动肠道蠕动以及分泌,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从根本上降低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接受手术或者重症监护的患者而言,这可加快康复进程,还可以切实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的整体安全性以及可持续性。

相关研究发现,肠外营养支持会损伤肠黏膜结构及屏障,使肠道细菌发生移位,造成肠源性内毒血症。而肠内营养支持具有肠外营养支持无法替代的优势,既可以满足全身营养需求又可以维护肠黏膜屏障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并可以降低手术或应激反应下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理应尽早给予科学、合理、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国内针对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性的研究显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可以迅速纠正机体负氮平衡、调节肠道菌群,防止内源性感染,降低应激性溃疡、吸人性肺炎等发生率,从而有利于疾病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回到正常状态。

在契合机体营养需求这一关键环节上,肠内营养所有的意义不容小觑,它可依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况以及实际需求,给予充分的热量、品质优良的蛋白、各类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以此来契合组织修复以及免疫功能重建的必要需求。针对那些患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而言,肠内营养可对能量代谢紊乱的情况起到改善作用,促使蛋白合成水平得以提升,推动肌肉量的恢复进程,实现对整体营养状况的改善。相较于静脉营养,肠内营养更加契合人体的生理特性,其代谢负担更为轻微,对肝肾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更适宜进行长期应用,并且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更具积极作用。

肠内营养有经济与社会价值,静脉营养配方复杂成本高,长期使用会加重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肠内营养制剂简便途径多样,能依靠鼻胃管鼻肠管或造口输入,部分情况还可以口服补充剂,这种灵活性提高了患者接受度,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在护理人员科学指导下,肠内营养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隐形桥梁”,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推动了临床护理模式完善。

二、护理实施的关键要点

在肠内营养护理进程中,首要之事是重视患者的个体化评估工作。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前,需要全面知晓患者的病情状况、营养风险程度、胃肠道功能状态以及耐受能力。比如,常用的NRS - 2002 或者MUST 等营养筛查工具,可为评估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对于胃肠功能尚可的患者,应当尽早开启肠内营养,以此达成“早期喂养”的目标。评估期间,要留意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还需结合病情的变化动态调整方案,保证营养支持与机体需求相适配,最大程度提升康复效果,为后续治疗筑牢基础。

其次,合理挑选营养途径以及配方属于护理的关键环节。鼻胃管、鼻肠管以及造口喂养是临床当中常见的输入方式,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具体状况来决定。对于胃排空延迟或者胃食管反流风险比较高的患者,可以优先选用鼻空肠管,以此来降低误吸发生概率。在配方选择方面,要兼顾能量供给以及消化耐受性。常见的有整蛋白、短肽或者元素型配方,护理人员需按照患者消化功能以及耐受程度灵活进行调整,并且密切观察反应,可及时优化方案,防止营养过剩或者不足。

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监测以及宣教工作。监测的内容应当涉及生命体征、腹围的变化情况、排便状况、胃残余量以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以便可及时察觉不良反应并展开干预措施。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的健康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向他们阐释肠内营养的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借助营养宣教以及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减少焦虑情绪,提高依从性,实现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得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也让护理过程充满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常见问题的管理与对策

肠内营养护理期间,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便是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胀或者腹泻等情况,这类不良反应大多时候和输注速度太快、配方浓度过高或者耐受性欠佳存在关联。护理人员需要在早期的时候遵循“少量多次、逐渐加量”的原则,一开始以低浓度小剂量起步,等患者耐受之后再慢慢增加,同时留意保持溶液温度接近体温,以此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要是出现明显不适,可暂停输注,调整配方或者速度,并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处理,保障患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误吸以及肺部感染同样是护理期间要重点加以预防的并发症。为了降低出现这些并发症的风险,护理人员在进行喂养操作前,应当确认胃管所处的位置是否准确无误,要让患者保持头处于较高位置或者处于半卧位状态。在输注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抬高输液瓶的位置,防止液体快速流入胃内。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或者意识障碍的患者而言,更应当严格地去执行护理规范,并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鼻空肠管,以此绕过胃部来降低发生误吸的可能性。另外,定期对口腔卫生以及呼吸系统状况进行检查,同样是预防感染的一项关键举措,可帮助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另外,代谢紊乱以及电解质失衡在肠内营养支持中也比较常见。一些患者因为能量或者蛋白质供应不足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者负氮平衡,要是补充速度过快那么可能引发高血糖、高钠血症等代谢方面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水平以及尿量变化,及时察觉并处理异常情况。必要的时候,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配方比例或者输注速度,甚至依靠静脉补液来进行纠正。借助科学的监测以及及时的干预可以保障患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让肠内营养切实发挥康复帮助的功效,并且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四、结语

肠内营养属于现代医学护理里关键的一部分。因其有顺应生理状况、维持肠道功能以及提供全面营养等优势,被称作患者康复的“隐形桥梁”。它在契合机体修复需求、降低并发症风险上有独特价值,于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呈现出积极意义。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行,越来越多临床实践显示,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能帮助患者达成从“输得进”至“吸收好”的转变,促使营养支持切实融入康复整个过程。未来护理人员要提高专业评估能力,重视个体化方案的制订与动态调整,同时强化健康宣教与心理支持,形成医患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只有把科学护理与患者需求深入融合,才可充分发挥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让这条“隐形桥梁”在守护生命与健康的路途上发挥更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