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路径分析
卢博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历史重任。培育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但当前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为人处世不求上进,学习生活自私自利。究其原因固然与个人修为、环境熏陶等因素有关,但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不足不容忽视。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在投身民族伟大复兴中书写人生华章。基于此,笔者拟立足实践育人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构成及其与实践育人的关联,揭示实践育人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策略,以期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参考。
一、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在关联
(一)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与特点
实践育人意味着学校有目标、有规划地引导学生投身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时获取知识、磨炼意志、提升能力、增强素养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教育者深度融入现实生活,构建多种校内外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悟人生真谛,获得成长。它的主要特征包含:突出显著的价值指引,实践育人秉持育人为本理念,突出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里达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1];多样的实践活动内容,它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公益服务、社会调查等多个范畴;多种类别的组织样式。涵盖集中式实践与长期式实践,校内及校外实践等,明显的实际成效,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责任感。实践育人借助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事务、服务大众,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有效运用,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构成要素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的认知、体验和评价。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责任主体意识。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大学生要明确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域中的身份定位,清晰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责任对象意识。明晰责任的指向,包括对自己、家人、他人、民族、国家等不同层面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内容意识。深刻认识所应承担责任的具体内涵,如勤奋学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责任评价意识。客观评判个人责任的履行情况,正确看待责任履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挫折;责任动力意识。将履行责任内化为自觉行动的内在动因,用行动诠释对社会的担当。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追求、行为选择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三)实践育人培育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基础
实践育人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意义重大,这主要依托于以下理论支撑:依托社会学习理论,此理论主张个体社会化可借助观察学习、模仿强化等途径达成,实践育人给大学生搭建了开展社会实践的宽广平台[2]。学生在融入社会生活、体验现实困境时,实现责任意识的塑造与提升;依托体验学习理论。该理论突出学生在具体感知与活动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经验内化,实践育人促使大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体悟个人与社会的关联,在服务奉献里领悟责任担当的要义;依托做中学理论,突出知识学习与实际行动的结合,在具体实践里达成学习。实践育人推动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在行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依据角色理论,个人在参与角色的社会互动活动里逐步塑造自我认同,利用实践进行育人,学生在担当不同社会角色之际明确责任的归属,在尽责过程里增强角色认同感。这些理论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实践育人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功效。
二、实践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品格修为
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责任意识,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责任品格,健全的人格修为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日趋升华。实践育人还能锤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肩负责任,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学会直面人生的种种考验,在曲折中增添人生阅历,在担当中淬炼意志,提振精气神,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实践育人在提高学生道德修为、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助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育人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抓手。通过实践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肩负的时代责任,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悟真理力量、感受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学以致用,强化了扎根中国大地、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广阔的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熔炉。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在亲身感受伟大实践、建功立业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育人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将实践贯穿于德育之中,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社会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育人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抓手。通过实践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肩负的时代责任,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悟真理力量、感受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学以致用,强化了扎根中国大地、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广阔的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熔炉。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在亲身感受伟大实践、建功立业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育人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将实践贯穿于德育之中,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路径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
高校要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建构多元化实践体系。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调研、志愿服务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坚定“四个自信”;拓展专业实习实训项目,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参与“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助力乡村振兴;广泛开展劳动公益服务,通过支教助学、环保宣传等培育家国情怀。五是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支援,厚植为民情怀。
高校可凭借信息技术构建实践项目管理平台,对各类实践项目实施统一管理,为学生提供智能化服务。平台可按照学生专业特长筛选合适项目,对参与全程进行管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4]。高校在打造实践育人体系进程中,需增进和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模式,统筹调配社会资源。邀知名企业家出任创业导师,打通实践基地共建渠道,和党政机关开展常态化合作,构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多元协同模式,助力大学生于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
( 二) 创新社会责任教育实现模式
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要点是创新实现方式,让社会责任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在动力。应深化体验式社会责任教育力度,组织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里体悟责任担当的价值;应强化基于项目制的社会责任教育。激励学生踊跃投身创新创业项目与科研立项,突出目标与问题的引领作用,促使学生拿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应促进学科竞赛和社会责任教育相融合,使竞赛内容与社会责任教育紧密相融,如举办“智慧城市”设计大赛、乡村振兴策划竞赛等,在应对实际问题时培养责任意识。
如高校可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现我先行”主题教育活动 , 引导学生积果参与新时代文明实现。一是开展“我为文明添光彩”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景区、车站等, 开展文明引导、文明劝导, 传播文明新风。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文明实现 , 切身感受文明力量 , 自觉成为文明实现的倡导者、推动者。或开展“我是文明达人”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基层党支部将“讲文明、守岗哨”内化为党员的行为准则, 带动身边同学, 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亲身感悟 , 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在良性互动、奋进提升中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题实现中 , 学生切身感悟文明的意义 , 思想境界、精神面貌不断提升 , 自觉以文明为己任 , 传承文明、引领文明 , 成长为担当民阵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 完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保障架构,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条件。要强化制度构建,把实践育人融入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清晰界定责任主体、优化操作流程,构建学分累积与转换机制,把实践表现纳入学业评定与评优评先体系,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提升师资保障力度。增强对实践育人教师的培训强度,提升指导教师育人觉悟和指导水准,打通教师实践培训链路,扶持指导教师前往企业、社区一线历练,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应突出实践育人导向 [5];要加大经费保障,合理调配实践育人专项经费。增加对实践项目及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要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联合行业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搭建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合理打造与高效运用各类校外实践基地,增加实践项目数量。完备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是助力社会责任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手段,各高校需立足实情,通过科学管理保证实践育人活动有序推进,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质量提升。
如高校推行实践育人项目库制度 , 每年面向校内外大规模征集实践项目 , 实施统一管理 , 形成可动态更新、相互共享的实践资源库。一方面按照办学定位、人才培育方向 , 有针对性地规划实践育人项目,校内实施项目紧密贴合学科专业特性 , 校外实施项目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诉求与学生成长需求。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促使项目更贴合实际与学生需求,同步构建项目申报与审核体系 , 从项目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等维度严格把关 , 筛选优质项目打造精品。开展项目实施时加大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力度 , 要求项目负责人定时汇报项目进展 , 学校视情况开展实地检查 , 及时察觉并处理问题。项目完成结项之际 , 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估工作 , 总结实际成效 , 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项目退出体系,针对实施成效欠佳的项目 , 经审核后作退出处理。一系列制度机制的顺畅运作 , 促使实践育人工作有序推进、提高质量 , 大学生在广阔实践舞台上磨炼品质、升华境界, 逐渐成长为有志向、有本事、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细引导和栽培”。实践育人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方式,借助搭建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革新实践模式以及健全保障机制,能有力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里深化对责任的认知、强化责任情感体验、践行责任相关行为,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充分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把它当作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办法,不断钻研实践育人的新观念、新方式,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梁辰宇. 新时代语境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与提升策略[J]. 品位·经典 ,2025,(07):120- 122.
[2] 董业凯 .“ 互联网 +′′ 下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J]. 高教探索 ,2025,(S1):86- 88.
[3] 商夏 . 淬炼新时代奋斗精神: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J].教育探索 ,2025,(01):71- 75.
[4] 刘芳 . 志愿精神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的有效培育路径 [J]. 新传奇 ,2024,(20):84- 86.
[5] 赵 玲 令 . 新 时 代 大 学 生 社 会 责 任 意 识 教 育 研 究 [J]. 品 位·经典 ,2024,(09):98- 101.
作者简介:卢博(1992.11- ),男,汉族,山东聊城,硕士研究生,讲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