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人物书写革新与诗意美学建构
王莹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一、非遗纪录片人物创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一)传统创作范式的局限与突破
在传统电视媒体时代,非遗纪录片受技术与传播场景限制,形成以《手艺》(2011)、《留住手艺》(2014)为代表的 “科教式” 创作模式。这类作品以工艺流程图解为核心,每集围绕金箔制作、锔瓷工艺等单一技艺展开,解说词占比超过 60% ,人物仅作为技艺演示的工具出现。这种创作范式导致非遗手艺人形象被简化为 “沉默的操作者”,淹没在器物制作的技术流程中。
新媒体时代的创作转型呈现出显著的 “去科教化” 特征。央视《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首次将镜头聚焦于木器组史连仓、钟表组王有亮等匠人的日常工作细节,通过微观叙事消解了文物修复的神秘感,让匠人从 “深宫专家” 变为 “职场同事”。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匠人 “隐忍坚守” 的单一叙事框架。
(二)当下创作的同质化困境
尽管创作理念有所革新,但行业仍陷入 “新瓶装旧酒” 的困境。数据显示,2020-2024 年上线的 127 部非遗题材纪录片中, 68% 的作品仍沿用 “传承人自述 + 技艺展示 + 困境渲染” 的三段式结构,将人物形象固化在 “老匠人艰难传承” 的叙事窠臼中。这种同质化表现为:一是身份标签化,90 后传承人被统一塑造成 “传统叛逆者”,忽视个体差异;二是冲突模式化,多数作品将 “技艺失传” 作为唯一矛盾点,缺乏对现代转型中多元冲突的挖掘;三是情感表面化,过度依赖 “匠人落泪”“深夜劳作” 等煽情镜头,缺乏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如某部关于苗族银饰的纪录片,全程聚焦匠人 “负债坚守” 的悲情叙事,却未提及他尝试电商销售的创新实践,导致人物形象与现代生活脱节。
二、人物塑造的叙事策略体系建构
(一)叙事结构的时空重组艺术
《指尖上的传承》第二季采用 “原料 - 制作 - 成品” 的严格线性结构,记录季师傅制作紫砂壶的全过程:从黄龙山挑选紫泥矿石,到手工鉴别原料时 “叩击听声” 的细节,再到烧制时 “三日三夜守窑” 的坚持。这种叙事将工艺时间转化为叙事节奏,当镜头特写季师傅用竹刀修整壶嘴时,0.5 毫米的刻度标记与匠人屏息的神情形成 “时间可视化”,让观众感受传统工艺的时间哲学。《本草中华》第二季采用 “四味本草 - 四个家庭” 的分段结构,在 35 分钟内交织呈现岁柏香、皂荚子等药材故事。尤为精妙的是自然铜篇章的处理:前半段以中医药博士曹国胜 “寻找原石” 的悬念开场,后半段突然切入矿工父亲曹茂金在井下作业的画面,两组时空通过 “父子传承” 的情感线索完成缝合,蒙太奇手法让 “自然馈赠” 与 “人类坚守” 形成互文。
(二)身份解构的多维透视法
北大毕业的 “面人郎” 传人郎佳子彧在纪录片中展现三重身份:传统面塑技艺传承人、国潮 IP 开发者、短视频创作者。镜头既记录他在工作室捏制 “京剧脸谱” 面塑的专注,也呈现他在直播间讲解 “面塑色彩搭配” 的活力,这种 “匠人 + 网红” 的复合形象,打破了大众对非遗传承人的刻板认知。数据显示,其相关视频在 B 站的平均播放量达 23 万次,年轻观众占比超 70% ,证明跨界身份对 Z 世代的吸引力。《老手艺》记录了老沈夫妇在福安松罗中心小学的火笼工艺课:当孩子们用竹条编织火笼框架时,老沈蹲在地上手把手调整角度,镜头捕捉到他布满老茧的手与学生稚嫩的手交叠的画面。这种 “课堂传承” 场景不同于传统的家族世袭,展现非遗从 “封闭传承” 向 “公共教育” 的范式转换,老沈的身份也从 “手艺人” 拓展为 “文化启蒙者”。
(三)冲突设计的内在张力营造
《本草中华》中制香匠人赵秋实与儿子赵喆的冲突极具典型性:父亲要求儿子 “三年必须学成香规”,儿子却在镜头前坦言 “想做独立音乐人”。纪录片没有渲染对立,而是通过三组对比镜头展现矛盾:
赵喆在制香时频频看表的焦虑、父子在终南山采草时沉默的同行、赵喆最终决定 “先学完技艺再做选择” 的释然。这种 “非解决式” 冲突,更贴近现实中
自我突破的心理弧光。《了不起的匠人》中,田承泰面对失败作品时的情绪变化被细致记录:第一次摔碎陶器时,他的动作带着愤怒;第三次失败时,他只是默默将碎片收进木箱;直到成功烧制出 “曜变天目” 时,他对着窑炉低语 “对得起这三年”。纪录片通过 12 组 “摔陶 - 沉默 - 成功” 的循环镜头,建构出匠人从 “技艺焦虑” 到 “自我和解” 的心理成长线。
三、影像表达的技术诗学与美学创新
(一)镜头语言的微观叙事革命
《海派百工》拍摄蛋雕艺人袁家钊时,使用 RED V-Raptor 8K 摄影机,以 120 帧 / 秒的速度记录雕刻瞬间:当刻刀接触蛋壳的 0.01 秒,蛋壳表面产生细微裂纹,袁家钊瞳孔的轻微收缩与手部 0.5 毫米的震颤被同步捕捉。这种 “超高清 + 高速摄影” 的组合,让观众看清传统工艺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技术真相,特写镜头不仅是记录,更是对匠人专注力的视觉致敬
(二)光影美学的象征体系建构
《寻找手艺》中,新疆土陶匠人吐尔逊江的工作间仅有二楼三个排烟天窗,纪录片刻意放弃人工补光,利用早晚光线变化塑造人物:清晨的斜射光穿过天窗,在陶轮上投下扇形光斑,匠人身影在光斑中若隐若现,黄昏的漫射光洒在未烧制的陶坯上,粗糙的陶土表面呈现出金属般的质感,暗示 “泥土到器皿” 的蜕变哲学。
(三)声音设计的情感共鸣机制
《老手艺》记录火笼烧制时,将 “柴火噼啪声”“陶土收缩声”“匠人吹气声” 进行频谱分析,通过多声道混音技术将这些声音按 “远 -中 - 近” 定位:观众能清晰分辨远处柴火的爆裂、中景陶土的细微变化、近景匠人嘴唇的气流声,三维声效让观众产生 “身临其境” 的感官体验。
结语
在 “非遗 + 数字化” 的时代语境下,非遗纪录片的人物书写已超越单纯的记录功能,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当《国家宝藏》用 “戏剧化演绎” 让文物 “活起来”,当《非遗里的中国》通过综艺形式解构传统,非遗纪录片需要在 “真实性” 与 “艺术性” 之间找到新平衡点。未来创作应更关注年轻传承人的多元实践,通过影像叙事将这些 “破圈”实践转化为文化认同的新符号。唯有让非遗手艺人的形象从 “历史标本” 变为 “生活榜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延续,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充满生命力的影像注脚。
参考文献
[1] 李梦迪 非遗类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J]. 文化产业,2021 (24):145-146.
[2] 宋佳 张放 非遗纪录片的影像叙事策略研究 —— 以《马背上的传承》为例 [J]. 西部广播电视,2023, 44 (20):110-112.
[3] 刘阳 留下古今变迁的一瞬 —— 非遗纪录片十年回望 [J].中国电视,2022 (11):4-9.
[4] 邓丽星 非遗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 — 以毕业作品《红氍毹上的追梦人》为例 [J]. 视界观,2021 (15):1.
[5] 李静怡 非遗题材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 以毕业作品《扬州文人香事》为例 [D]. 安徽大学,2023.
王莹(1999 年),性别女,民族汉族,四川省成都市 研究方向: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