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机制下小学德育活动长效落实的路径研究

作者

洪振嘉

清远市新北江小学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小学德育活动的功能性作用逐步体现出来,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性格培养方面,更直接关系到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仅凭学校实施德育并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家庭作为重要环境,与学校的协同对于德育活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德育工作的系统化与长效化,明确了家校协同的重要工作方向。虽然当前家校协同的研究已受到重视,但具体实践层面仍较为破碎化,缺乏系统、持续性的研究。那么,如何形成一个将观念、目标和行动交互统一起来的系统,形成可持续合力,是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1 家校协同机制下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小学德育活动开展来看,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与德育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相契合。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初步确立、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年龄段,家庭和学校都是实施德育的主体环境,其影响是既分离又融合的。学校德育工作是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起着知与行的引导和统一作用;家庭德育工作是生活化、情景化、言传身教和习惯性养成的,起着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品格培养作用。两者的良性互动弥补了单个教育场域的不足,形成了共同发展和互为补充的目标及方法。

2 家校协同机制下小学德育活动长效落实的现实困境

2.1 家校协同理念缺乏共识影响责任落实

家长与学校在开展小学德育活动中并未达成共识,有些家庭聚焦于学习成绩上,缺少对学生品质、行为规则的培养;而学校强调德育主导作用。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职责划分不到位,合作意愿不强烈,学校德育活动经常呈现出“一言堂”的模式,家长的参与与协助存在明显的缺位。德育使命的履行因没有达成共识而形成真空,这种局面使得学生在校内、校外会获得相互矛盾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不利于德育的持续性效果。

2.2 家校协同渠道单一制约活动衔接

当前小学德育活动中的家校协同机制单一,多以家长会、书面通知或偶然性谈话的形式进行,缺乏全方位、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导致了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反馈滞后,使家长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并配合学校德育活动的展开。同时因沟通的不畅导致了学校行为和家庭行为之间的严重脱节,以致德育的内涵很难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于缺乏家校协同的纽带,降低了德育活动的育人效能,总体效益大打折扣。

2.3 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削弱长效运行

德育体系在小学德育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德育体系仍然存在制度性和标准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很多德育活动是短暂且零散的、没有一个固定的长远目标、评价和反馈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优化,家庭实施德育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强制规定或者嘉奖惩罚措施,因此学生与家长的互动流于形式,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效果。由于制度体系不完备,使得这些德育活动无法形成一种常规化运转模式,难以实现长远目标,间接影响了德育实际的效果。

3 家校协同机制下小学德育活动长效落实的优化路径

3.1 凝聚家校协同共识强化责任分工

在小学德育活动的推进过程中,达成家校协同共识是落实德育责任的基础,只有价值观念达到一致,才能推动学校与家庭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上形成统一。学校应利用开家长会、举行专题讲座、主题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小学德育活动的重要任务、深远意义,帮助家长在学生品质教育和文化学好方面树立良好的观念。例如,以“讲诚信周”活动为例,学校邀请家长参与班级观察和课堂讨论,并采取了以家庭道德行为任务延伸的形式扩展活动内容,使得学校和家庭在德育方面实现责任分担,学校负责宏观设计架构和价值引导,家庭负责日常监管和具体实践,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里遵循一致的道德规范,增强德育活动的连续性与全面性。共识汇聚和责任细分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协作,保证小学德育活动的长久实施。

3.2 拓展家校协同渠道促进融合发展

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为保障小学德育活动开展起到积极作用。单靠家长会、书面通知已不能实现家校有效沟通,通过对信息平台的扩展,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平台、微信群,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送和反馈。以某地小学的“文明礼仪月”活动为例,将每日的礼仪教学材料以推送的形式发布在校微信公众号上,并通过建立线上讨论区域让家长及时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反馈将课程中的德育模块进行调整,实现学校内与学校外的有机对接。除此之外,通过开放日、特约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参与进来,使得沟通渠道不仅仅止步于信息的传递,而是形成联合培养学生的平台,由此不同的通道与信息公开化会促成学校和家庭德育的目标、路径、实践上的融合化、一体化,从而保证学生在学校内外都能受到一致性和连续的价值观引领。

3.3 健全家校协同机制保障长效落实

小学长期开展德育活动,除了需要周期性的计划,还需要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协同模式。在学校层面,应制定家校协同开展的行动规范,如明确家长参与德育的形式、次数和绩效的标准等,使家校联合开展德育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如某实验小学建立了家校共建的组织—“家长与学校共育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为教师、家长和负责德育的管理者,定期讨论学校开展的德育的工作方式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一种制度设置消除了开展德育活动所需要的额外外在动力,使之在既定制度结构中正常运行,建构了评价和激励体系,如将家长的参与程度纳入到德育的评价体系中,既增强了家庭的担当意识,又有助于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的有效性。通过优化机制设置、改进制度安排来使家校协同持之以恒地运作,从而为学生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可持续的动力。

结语:开展小学德育活动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方面发挥着支撑作用,其重要载体就是家校协同机制。研究表明,理念差异、渠道狭窄以及缺乏有效机制是影响目前家校协同成效的重要原因。为确保德育目标能够长久地贯彻实施,需从观念认知的角度达成长期共谋,从实践中开拓路径,从运行机制的角度得到有效保障。本文将从凝聚合作力量、拓展合作渠道、优化合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小学德育活动的研究方案,解决当前问题,开创工作新方向与创新渠道。家校协同是长久之计,唯有不断改善、开拓创新,才能产生稳定的力量,才能为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 古翠凤, 周佳慧. 基于多中心治理的家校社协同构建中小学德育机制研究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24, 40(7):13- 18.

[2] 邹太龙 , 贺久兰 .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德育之维 : 理念转型与落地行动 [J]. 新课程评论 , 2023(7):70- 76.

[3] 张利 . 家校社协同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思考[J]. 漫科学 ( 科学教育 ), 2024(12):170-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