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乡镇卫生院脑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苏琴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卫生院 (重庆市 408113)

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在乡镇卫生院脑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本次的研究时间确定为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在此期间内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脑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方面,护理满意度更高的组别是观察组,偏低的组别是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方面,依从性更高的组别是观察组,偏低的组别是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乡镇医院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脑梗患者实际状况制定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计划可以在提高患者依从度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乡镇卫生院;脑梗;应用

脑梗,在医疗领域通常称作缺血性脑中风,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症之一。病发后,患者面临较高的致残乃至死亡风险。此类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和抵抗力随之减弱,使得老年人群更易受到内外因素的侵扰,从而易发多种病症。脑梗塞的成因与脑部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栓塞等相关,进而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病症发作后,患者往往会有认知功能障碍、言语或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后续治疗和康复造成不利影响。考虑到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根据他们的具体状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1]。该文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乡镇卫生院脑梗患者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次的研究时间确定为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在此期间内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脑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9:11;年龄集中在50到80岁,平均(66.89±1.24)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7:13;年龄集中在50到80岁,平均(66.77±1.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国家法律规范,恪守医学伦理标准,并严格依照《赫尔辛基宣言》的指导原则进行。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已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并已明确表示同意参与。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1)定期实施健康监测:在乡镇卫生院中,对脑梗患者实施定时的健康数据跟踪,确保医疗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同时,指导患者掌握各类监测工具的使用,便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行监测血压。(2)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卫生院根据患者个体状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正确用法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医护人员会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观察药物反应和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并提升患者对用药的遵从度。(3)倡导健康饮食模式:卫生院为脑梗患者提供低盐低脂的饮食建议,帮助患者控制钠盐和脂肪的摄入,以维持血压和血脂的稳定。建议患者多吃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和全谷类,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4)个性化运动方案:卫生院依据患者的体质和运动能力,为其量身打造适宜的运动计划,以促进血压下降和心肺功能的提升。(5)推广戒烟限酒意识:通过宣教活动,卫生院强化患者对戒烟限酒的认识,普及吸烟和过量饮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鼓励患者戒烟限酒。(6)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卫生院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倾听、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念。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健康档案:乡镇卫生院需为脑梗患者逐一搭建详尽的个人健康资料库。该库涵盖患者的基础资料、病史、遗传背景、日常作息及用药记录等。这些基础信息有助于医护人员精准把握患者状况,进而为其量身打造护理计划。(2)拟定定制化照护方案:依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态势,卫生院为患者量身定制护理对策。这些对策涉及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等方面,旨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预防脑梗导致的并发症。(3)加强病患健康教育:卫生院需积极与脑梗患者沟通,引导其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脑梗的认识。(4)提供专属饮食营养建议:针对脑梗患者的特定饮食需求,卫生院应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营养咨询。内容包括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及具体的食材选择与搭配。(5)规划个性化运动康复计划: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卫生院应为患者定制合适的康复方案。(6)个性化心理干预:在病人抵达医院后,护士人员会向病人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医护团队以及负责的护理工作者,以此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感,帮助病人缓解在陌生场所对不熟悉医护人员的陌生与紧张情绪。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护士会尽力探询并理解病人的各项需求,评估其需求是否合理,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合理的护理要求。在回应病人的疑问时,护士会使用温和而缓慢的语调,精心挑选措辞以确保病人能够理解所提供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临床护理服务的温暖与关怀,从而提升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此外,护士们在交流时应保持轻松愉悦的语调和态度,以防止因自身严肃的表情或语气导致病人产生紧张或焦虑等负面情绪。为减轻脑梗死病患的不良情绪,采取健康知识讲座的方法,提升他们对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在照护阶段,医护人员应通过一对一的病情阐释等手段,鼓励患者主动提出自身的疑问,与护理工作者开展高效的交流;护理工作者应依据患者的病情类别、教育背景及认知水平,拟定个性化的健康教学计划,帮助患者对脑梗死的成因、作用机理、疾病特征、疗法及恢复等知识点有更准确和明白的认识,从而提高患者在治疗期的配合度;同时,通过介绍过往治愈的实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念,让患者明白积极并持之以恒治疗的意义,以此激发患者的积极性,更好地配合治疗。(7)随访:卫生院应定期对脑梗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及其他相关检查,以评估病情变化。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包括药物、饮食和运动方案,以优化治疗效果和确保医疗安全。(8)促进家属参与和支持:在脑梗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家属的作用至关重要。卫生院应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并在需要时提供支持。通过举办家庭护理培训、建立家属交流平台等措施,提升家属的护理技能和信心,增进患者与家属的互动与合作。

1.3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判定,对于分数在80分及以上的,将其界定在非常满意的范畴内;对于分数在60分以上79分以下的,则判定为满意;对于分数在60分以下的,则判定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量表共包括进食、如厕、平地行走、床椅转移等10项,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3)依从性。给予自制依从性量表评估,分值0~100分,分为完全、一般、不依从4个等级,记录不同选择患者例数,并计算占比。

(4)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采用本院自治的生活质量评分调查表对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饮食、睡眠质量以及活力等方面进行调研。每项观察指标的评分满分为100,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对比中,更高的组别是观察组,偏低的组别是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数据显示,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对比

在两组患者依从性的对比中,更高的组别是观察组,偏低的组别是对照组(P<0.05),见表3。

2.4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具体指标可见表4。

3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往往遭受部分脑组织的坏死的困扰。作为一种危重症,脑梗死起病急、病情严重,面临着较高的致残和死亡风险。治疗重点在于尽快恢复脑部的局部血液循环,以及促进脑功能的康复。患者普遍年龄偏高,体质较弱,且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这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患者在遭受脑梗死后,其言语和肢体功能通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不仅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研究指出,即便接受了标准化治疗,一些患者仍旧面临肢体和语言功能的障碍,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关键[2]。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方面,护理满意度更高的组别是观察组,偏低的组别是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医疗照护呈现出不断演进的特性,它随着病患病情的进展而适时作出调整,确保护理策略与临床实际需求相契合[3]。护理专家能够更精确地捕捉病患的具体需求,并实施精确的护理干预。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而且加深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信任与满意,为护理流程的顺畅推进奠定了基础。在个性化护理中,针对病患的特定营养需求和饮食限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有助于病患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效控制盐分和脂肪的摄入,对降低血压和血脂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加频繁且深入,增进了双方的理解与信任。这不仅促进了患者遵守医嘱的行为,而且帮助医护人员更全面地把握病患的病情和需求,进而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4]。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方面,依从性更高的组别是观察组,偏低的组别是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借助健康知识传授和膳食引导等手段,病患得以深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降低了对医疗资源的依赖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状和个性化需求,实施定制化的护理干预策略,体现了以患者为核心、尊重和关心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理念。这种护理模式在提升护理工作品质与促进患者恢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使得他们在出院后依然能够维持良好的自我管理状态,从而推动生活质量的提升[5]。

综上所述,在乡镇医院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脑梗患者实际状况制定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计划可以在提高患者依从度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娜.脑梗来袭,老年女性患者如何有效预防与护理[J].妈妈宝宝,2025,(01):130-131.

[2]柳莎,孙新,韩燕红,等.血液透析患者踝臂收缩压差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24,59(24):2980-2986.

[3]李海燕,陈小静.SBAR沟通模式协同延伸护理在脑梗塞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4,30(12):2362-2364.

[4]班晴,覃勤朴.脑动脉狭窄介入术后8个护理要点[J].人人健康,2024,(33):128.

[5]廖雯雯.基于HAPA模型的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术后肢体障碍患者康复运动中的应用[C]//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十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神经外科护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唐都医院;,2024:1.

作者简介:苏琴 女  1984.11  主管护师  本科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