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耕读文化核心内涵伦理价值教育功能嬗变
王治国
临沂大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引言
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也是由发达的农耕文明发展出独特的耕读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耕读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传统的耕读文化如何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所以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素质教育、加强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究耕读文化的伦理价值及教育功能嬗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耕读文化的伦理价值
(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塑造
耕读文化对个人品德的塑造,深植于乡村传统。在勤劳节俭方面,当地农户以“耕为立身之本”,长辈通过春耕秋收的劳作实践,传递“勤能致富”理念,日常“节用惜物”的习惯也让节俭成为自觉;诚信友善则体现在乡村人际中,邻里间借农具、互助耕种多靠口头约定,无失信之举,遇困难时主动帮扶,尽显“与人为善”的传承[1]。
在家庭伦理维系上,耕读文化是核心纽带。父慈子孝的关系中,父辈以“耕读传家”家风,既耕种养家又教子女读书,以温和态度践行“父慈”,子女则以赡养老人、分担责任回应“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相处中,兄长在耕读上为弟弟作表率、解难题,弟弟尊重兄长,这种模式减少家族矛盾,让家族团结发展。
耕读文化也为社会和谐注入力量。邻里互助的风尚在农忙时尤为明显,劳动力不足的家庭会得到邻里自发组成的“互助队”帮忙,建房、婚丧嫁娶等大事也有邻里出力;崇德向善的氛围则通过家训、村规民约传递,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行为受赞扬,既规范个人行为,也为和谐社会筑牢文化根基。
二、耕读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传统教育功能
耕读文化在传统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既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载体,也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启蒙教育层面,乡村长期延续着“农闲授书”的传统,农忙时儿童随长辈参与简单农耕以认知自然与劳作,农闲则在家族长辈或乡村私塾先生的指导下,通过《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开启识字与认知之旅,这种“耕中启智、读中求知”的方式,让儿童在亲近土地的同时完成知识启蒙,避免了纯粹书本教育的枯燥;在品德教育层面,耕读文化中“勤、诚、孝、和”等元素,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传递融入个体成长,家庭里,长辈以农耕劳作示范“勤劳”,以待人接物诠释“诚信”,将品德要求融入日常言行;乡村私塾除传授知识外,还会结合本地耕读故事讲解“孝亲敬长”“邻里互助”的道理;社会层面,乡村中的乡贤榜样、节庆时的家风宣讲等,也持续强化这些价值观,使耕读文化中的品德内涵通过多维度教育场景得以有效传承[2]。
(二)现代教育功能的拓展
素质教育之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耕”“读”融合,是使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感受稼穑之事,在阅读中体悟田间智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珍惜资源、敬畏自然的品格;通过“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道德素养、文化自信等品质,达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目标。此外,在职教方面,耕读文化也可以借鉴,尤其是“重视实践、知行并重”和“精益求精”“吃苦耐劳”都是对当今职业教育要求的响应,可以为我们培养有坚实操作能力的学生、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学生以及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耕读文化教育功能的嬗变
(一)历史变迁中的教育功能转变
耕读文化教育功能的嬗变深刻反映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古代至近代,其教育功能发生了显著转变:在传统社会中,耕读文化主要以家族传承和乡土教化为形式,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恪守礼法、耕读传家的子弟,教育内容侧重于儒家经典与农事技能的结合,教育方式多依托家塾、乡约和亲身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新学兴起,其教育目的逐渐从科举起仕转向寻求经世致用与民族救亡,教育内容开始吸纳新式学科与实用知识,传播方式也受到新式学校教育体系的冲击与融合。从近代到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耕读文化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发展为系统化、政策化和多元化的新形态:教育目标更强调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内容逐步融入劳动教育、乡土德育与传统文化课程,教育途径也从家庭和村落内部拓展到学校、社会基地和数字媒介共同参与的立体化体系,体现出从传统伦理教化向现代公共教育转型的鲜明特点[3]。
(二)影响嬗变的因素
耕读文化教育功能的变化是受到社会变革与教育政策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深刻变革成为促使耕读文化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土改摧毁了传统的土地关系、经济结构等,消解了耕读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耕读文化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耕读文化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人生观等受到消解,但同时加速了传统耕读文化被现代性教育价值观同化、改造的过程,这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教育政策的指导、调控下,耕读文化的功能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从早期侧重扫盲和普及基础教育,到后来强调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系列政策既促使耕读文化中重视实践、崇尚勤俭等核心要素以新的形式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也体现了政策供给与文化自我调适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了耕读文化教育功能从传统乡土教化向现代育人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耕读文化具有较高的伦理价值与教育意义,在伦理方面涵盖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在教育层面上则从古代传承到当下,并完成自身与时代发展的衔接转换;与此同时,其教育方式也随着自身发展和外界影响逐渐衍变;它所承载的理念至今仍然有用;之后要加强对耕读文化的继续传承,并使其逐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梓行 , 许静波 . 充分发挥耕读文化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作用[J]. 农村·农业·农民 ,2025,(07):110-113.
[2] 陈小华 . 以耕读文化为载体的高校心理育人研究 [J]. 科学咨询 ,2025,(14):240-243.
[3] 黄金艳 . 基于耕读文化的职业本科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J]. 农业科技创新 ,2025,(19):72-74.
[4] 张轶辉. 耕读文化历史演进及思考: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 ,2025,35(06):60-64.
作者简介:
王治国(1975 年 10 月—),男,汉族,市人,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在读博士,沂水校区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耕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