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文瑜
四川省邻水县石永镇中心小学638513
引言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标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育背景,数学教师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更好的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结合,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时候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用合适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以此为依据,用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探究。当学生有探究的机会时,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观察,操作,阅读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整一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发展的。
1.2 适度性原则
虽然生活化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但是过度的实行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过度的实施生活化教学,有些学生就会过度的重视生活经验,甚至用生活经验代替数学思维,最后就造成了数学思维的固化。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化教学。
2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策略
2.1 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只有情境的创设能和学生的生活相吻合,学生才会更好地去理解数学,去掌握数学。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好比是生活素材的选择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生活素材的选择处于静止状态,但是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建立则是动态的。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用逻辑推理的过程来使学生容易明白。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一)”时,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对童话的喜欢,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创建情境。重新构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课程内容里,以小矮人拯救白雪公主的过程为密码,学生能够一起参与进去,去体验解开谜题的惊喜与喜悦。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吸引学生去关注并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构建情境之时,教师要顾及其数学方面的本质特性。如果情境的创建与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学数学,用数学”背道而驰,那么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就象一个精致的花瓶,虽然雕琢得非常精美,但是轻轻一碰就会碎裂。
2.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在数学教学时,老师应当依照小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以及身体特性,挑选起源于小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认知需求的素材,营造起主体性课堂探究环境。教育学表明,只有当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经验产生意义联结时才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烈、求知欲强,但是有学习目标不明确,抗干扰能力差的特点,对于抽象的符号堆砌的课堂会产生疏离感,但是对直观生动,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材料却有着天然的倾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建立“生活问题 - 数学知识 - 实践应用”的转化机制,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把书本上的概念定理变成学生可以操作、可以感知的生活任务,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厘米和米”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三阶递进式教学策略。第一阶段依靠身体尺建立起表象。教师带领学生用食指宽度(大约 1 厘米)测量文具的长度,用臂展(大约 1 米)丈量课桌的周长,在肢体的操作中产生“1 厘米”“1 米”的概念。第二阶段通过测量引起认知冲突的困境。教师让学生用手指宽度测量教室长度,在频繁计数的不便中自然而然地引出“米”作为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现实逻辑。第三步开展生活实例辨析加强概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厘米”:键盘上一个按键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等等;“生活中的1 米”:儿童的书桌的高度,教室门的宽度,等。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来形成对长度单位的视觉锚点。这样的基于身体经验、生活实例的概念建构过程,符合学生以动作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中真正地理解长度单位的度量本质及其应用价值,为后面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3 引入生活化实例
小学数学的知识比较基础,大部分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这就给引入生活化例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到生活经验,更直观的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生活实例,在分数教学中用分蛋糕,在货币教学中用购物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分数的再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是用语言陈述的方式导入生活例子的,即“小红过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蛋糕”。妈妈把蛋糕分成了 4 份,爸爸、妈妈、小红各吃了一份,那么一共吃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还剩几分之几呢?”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每个分数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如:“一份报纸的四分之一版面用来做广告;在我们班级有三分之一的人喜欢打篮球”。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学生可以轻松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迎合了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遵循主体性、适度性与实践性原则,教师便能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联系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加入大量的生活化实例,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实行,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也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君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J]. 才智,2020(15):187.
2]吴福珍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