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斗拱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作者

李晓红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成都

摘要:斗拱是技术与艺术、美观与实用于一体的瑰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既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对斗拱的研究鲜有从教育视角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总结了斗拱的起源、构成、演变后,归纳了斗拱的美术学科价值,最后提出了将斗拱作为课程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文化传承与发展;斗拱

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传播美能力的科目,是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就意识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开始了将两者融合进行地方课程开发的改革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改革成果广泛付诸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等文件纷纷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世界先进艺术文化的同时,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为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1、斗拱的构成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有构件,位于立柱之上,梁、檩、枋之间,由数个斗形和长条弓形木块按照一定规律层叠榫卯组成,起到承托屋顶重量、延伸屋檐出挑距离、装饰建筑空间、标示建筑等级、衡量建筑尺度、断定建筑年代的作用,被看作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志要素。

斗拱是由斗、升、拱、翘、昂五类分件组合在一起,每个分件在斗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斗、升分别位于拱、升、昂、翘交接位置,起承上启下作用,拱、昂、翘则安放于斗和升之上,起到承托屋架出挑的作用。

2、斗拱的起源与演变

斗拱具体何时出现的,专家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推测其出现时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以前,且“斗”先于“拱”出现。

斗脱胎于早期建筑中的柱头。原始社会时期,为了让立柱更好支撑屋顶,古人刻意将柱顶尺寸扩大以增大其与屋顶的接触面积,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为独立于柱身的柱头构造,既具有实际的受力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拱分为横拱和插拱,两者的出现与古人居住方式、阶级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土木合筑建筑的出现,建筑檐下演化出了承檐柱,檐檩和柱交接位置则演化出一块长条体木料,即替木。随着时间推移,建筑建造技术和审美的提升,承檐柱由落地式演化为斜撑,再演化为腰撑,最后演变为曲木形态的插拱,而替木演化出向上弯曲的曲拱、人字形拱、雀替等带有卷杀雕刻的构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后,“斗”与“拱”结合在一起,构造也由简单变复杂,逐步形成今天看到的样子。[5]

斗拱的演变经历了秦、汉时期的探索阶段,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宋、元时期的成熟定型阶段,明、清时期的装饰化阶段。

秦、汉时期斗拱不仅具有结构功能,还寄托着人们与神明沟通交流的憧憬。这一时期的斗拱虽已无实物留存,但是现存的陶屋等间接遗迹显示出这一时期斗拱做法不规范,以柱头上的斗拱为主,少见柱间斗拱,单组斗拱构件粗壮、构造简单、占屋身立面比例大,具有重要承受梁架的荷载的功能。

南北朝时期,木结构营造技术走向规范化,斗拱细部构造较前代变得复杂,斗与拱上的卷杀等造型开始出现。隋唐时期,因木结构建筑技术完全成熟,建筑出檐深度有缩小的趋势,这一时期的斗拱不再只是独立受力节点,而是与梁架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体受力框架的一部分;檐下柱间斗拱出现,不再只有柱头斗拱一种,不过柱间斗拱构造还比较简单且数量仅有一至两组。南北朝、隋、唐斗拱体型硕大,单个构件粗壮,高约是柱高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宋代斗拱较前代变得纤细,整体占屋身比例显著缩小,彩绘、卷杀等细部装饰变得更加精美,构造上则演化出许多技巧性做法,但是传力路径更加合理。重要的是,北宋颁布的《营造法式》,使斗拱营造完全形成定制。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当权,统治阶级极力向汉族学习,因此元代建筑形制基本遵循了宋制,但是构造更加大胆粗放,发展处一些自身特色。

明清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高峰,同时也是斗拱走向装饰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斗拱的装饰作用明显超过了结构受力的作用,装饰和细部构造做法日渐增繁弄巧,整体尺寸缩小到仅为柱高的十分之一,檐下斗拱变得密密麻麻。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贡献是,明代开始出现以斗拱斗口尺寸来确定建筑构件尺度的做法打破了宋代材分制做法,并且被刊载进《工程做法则例》形成定制。

3、斗拱的美术学科价值

斗拱美术学科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上看,斗拱由斗、拱、昂、翘等分件组成,这些分件层层叠加,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单攒斗拱自下而上轮廓按照一定模数规律逐渐放大,呈现到三角形,正面给人以对称的均衡,侧面呈现出不对称的均衡,另外,斗拱在檐下重复出现,展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体现出一种秩序之美。

构图上看,斗拱各个分件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取决于斗拱大斗的尺寸,以此为模数控制斗拱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完整和谐的效果。

色彩上看,清以后,斗拱常用红、黄、绿等色彩进行装饰,不仅装饰了建筑外立面,还起到体现建筑等级的作用。这些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并非随意,而是遵循着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观念,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绿色则给人清新、生机。斗拱色彩搭配方式无论是对于色彩构成理论的研究,还是在实际的绘画、设计作品中色彩的运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4、斗拱课程化开发策略

斗拱融合了造型、色彩的美,将斗拱进行课程化开发应当充分结合斗拱的特点,考虑目标学段学生的特点,围绕最新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斗拱、认识斗拱。

5、结语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其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干变万化的形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斗拱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从美术教育的视角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 (12): 32-3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10-16 (004).

[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23-260

[4]潘德华.斗拱(上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36-246

[6]周明. 斗拱结构的演变及研究进展 [J]. 城市建筑, 2020, 17 (26): 32-34+40.

[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