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阶段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作者

高秀清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教师发展中心 674100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能力的重要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奠基。当下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引导”“重结果对错,轻过程体验”的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知识理解碎片化。基于小学生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认知特点,结合数学学科“逻辑性、应用性”特质,可以从以下路径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理念:基于学生认知构建“生活- 数学”桥梁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破除“数学与生活相隔甚远”的壁垒,把“学生”作为教学逻辑的起点,将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小超市”:准备一些文具、零食等物品当作道具,让部分学生充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扮演“顾客”,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计算价格、找零钱,这样学生就能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比单纯地背“1 元 =10 角”容易形成长久的记忆。另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梯度,不能“一步到位”地进行抽象讲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从“分蛋糕”“分纸条”这些具体操作开始,让学生用彩纸折出1/2、1/4,然后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的规律,最后过渡到分数符号的读写,采用“具象感知—半抽象操作—抽象符号”的递进方式,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生态,促成“被动听”向“主动学”转变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小学生产生疲劳感,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由“教师独奏”变为“师生合唱”。其一,“启发式提问 + 小组合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量角器测量、剪拼角的方式进行验证,有的小组测量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 180 °”,有的小组将三角形三个角剪拼后拼成平角,直观得出“内角和是 180 °”。其一,采用“问题驱动- 合作探究”,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知识结论由学生自主产生,记忆更加牢固。其二,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难点。教学“平移与旋转”,传统的教具无法直观地呈现动态过程,可以通过动画课件来实现:电梯上下移动(平移)、风车转动(旋转)、钟摆摆动(旋转),再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屏幕上的图形完成“向右平移3 格”“绕点旋转 90 °”,将抽象的运动变成可视的体验,从而破解“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的难点。其三,开展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把课堂练习分成“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基础层是课本例题的变式题“计算 25×40 ”,让学困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层是稍微难一点的应用题“超市促销,买 4 送 1,买 20 瓶饮料要付几瓶的钱”,满足中等生的需求,拓展层是开放性的问题“用1、2、3、4、5 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大的是多少”,让优等生有挑战,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避免出现“学困生跟不上,优等生吃不饱”的情况。

三、强化课堂互动:深化知识理解,构建“多向交流”课堂模式

有效的课堂互动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传递,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需要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是优化提问策略,由“低效问答”走向“深度思维”。不能问“是不是”“对不对”,要问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如教学“长方形周长”,不问“长方形周长公式是什么”,而问“用一根 20 厘米长的铁丝围成长方形,有几种围法?哪种围法的面积最大?”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长和宽的各种可能组合(长 9cm 宽 1cm 、长 8cm 宽 2cm 等),不仅巩固了周长公式,还初步感知到“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这个规律,使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增加动手操作互动,让学生

“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分组用小棒和连接件搭建立体图形,有的小组搭建长方体时发现“需要 12 根小棒,分成 3 组,每组 4 根长度相等”,有的小组搭建正方体后总结“12 根小棒长度都相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发现“长方体有12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 条棱长度都相等”的特征,比教师直接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加入“互评互议”环节,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课堂练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其他同学给出评价“他哪里漏掉了?”,“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呢?”,比如计算“ ”,学生可能会给出“ 125×8×11 ”或者“ 125× ( )”两种解法,通过互相评价,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锻炼批判思维。

四、完善评价体系:聚焦全面发展,推进“单一评价- 多元反馈”优化升级

传统“考试分数”评价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建立“过程性 + 多元性”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加强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足迹。教师可以建立“数学学习成长册”,记录学生课堂上发言次数、动手操作情况、作业完成质量、小组合作贡献等,例如“3 月 10 日,在‘图形拼组’活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拼法,帮助小组完成了任务”“3 月 15 日,在作业中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思维很灵活”。通过动态记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改变“教师单一评价”的评价主体,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思考“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哪里还有不懂的?”学生互评可以让小组内学生投票评选“本周数学之星”,从“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评价;家长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数学运用情况,例如“会主动计算家庭购物账单”。多元评价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也让学生在多元反馈中找到改进的方向。评价反馈要“激励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简单地否定,要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学生计算“ 36×25 ”写成“ 36×20+36×5=720+180=900 ”是正确的,如果有的学生写成“ 36×25=9×(4×25)=900′3 ,教师可以评价 :“你利用了乘法结合律来计算,真聪明!如果能写出 4×25=100 ,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优点,又指出了改进的方向,让学生不断进步。

结语

改善小学阶段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又长久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办法,课堂互动,评价体系等很多层面展开综合改革与更新。通过立足于学生认知特点,塑造起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桥梁,用多种化教学方法,激活课堂生态,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加深课堂互动,营造多向交流的课堂环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而且要优化评价体系,从单方面的评价转变成各种反馈,全方位关注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改进小学阶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学生的成长形成稳固根基,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路上都能得到知识,增长才干,享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 陈刚 .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2025(9):33-35.

[2] 孙玉梅.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2):134-137.

[3] 王辉丽 . 基于“双减”政策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5(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