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非遗文化的传承
向文杰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2024年度西北民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传承非遗文化——以黔东南苗族反排木鼓舞为例(项目编号:X202410742132 )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黔东南反排地区的苗族木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反排木鼓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文化;黔东南反排地区;苗族木鼓舞
一、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黔东南苗族反排木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入探究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反排木鼓舞的概述
(一)历史渊源及舞蹈构成
反排地区的苗族木鼓舞由五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动作和意义。五个章节的形成则与其历史渊源息息相关。
苗族是一个经历长途跋涉不断迁徙的民族,而反排木鼓舞正是反排地区的先民们在长途迁徙中的生产生活中所孕育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反排苗族木鼓舞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还要追溯到多年以前反排地区的苗族还和先祖们生活在江西一带,伴随着人们的不断的繁衍而出现了一个问题——人多地少,渐渐的江西一带的耕地已慢慢满足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为了能够让子孙后代继续繁衍生息,当时在江西的苗族先祖们就提出让寨子里的年轻人离开江西去寻找新的能够生存生活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子孙后代的命。起初,寨子里的年轻人舍不得离开家中长辈,不愿离去。后来在族中长辈的教育和劝说和形势的逼迫下,最终决定离开江西去寻找新的地方生活。于是哥哥便拉着妹妹的手跳出门去,由此便形成了反排木鼓舞中的第一个章节——“牛高抖”,也就是出门舞。
族中的年轻人在寻找新地方生活的途中遇山开路,拿着手中的大刀一路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最终来到反排地区安定下来世代繁衍生息。由此便形成了第二个章节——“高抖达”也就是亮刀舞。
多年以后,最早来到反排地区的先民们相继过世,遗体在家中停放了13天,期间生出了虫要去啃食长辈的遗体。族中的人们看到此情景愤然上前踩死这些虫子。由此便形成了第三个章节“牛追夏”也就是踩虫舞。
13天后,人们把长辈的遗体抬到山上去安葬。回到家中后发现已经是农历三月了,到了播种、耕种的季节。于是人们就去田里拨开泥土撒下种子开始耕种。由此便形成了第四个章节——“栽夏楼”也就是播种舞。
13年后。在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了,这是有人想起在13年前只是将祖先简单抬上山葬了,也没有好好祭祀祖先。于是大家就商量来重新隆重的祭祀一次祖先。于是大家就召集方召镇和泾河县附近的各村各寨的人都来祭祀祖先,喝酒吃肉唱歌跳舞13天来祭祀祖先。后来每13年举办一次隆重的祭祖仪式便被传承了下来,人们把他叫做“弄撅扭”也就是鼓藏节。由此便形成了反排木鼓舞的最后一个章节——“虾迪府”也就是丰收舞。
(二)文化内涵
民族非遗项目反排木鼓舞作为一种外显媒介和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地方色彩和民俗意味。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敬畏自然与神灵
反排地区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木鼓舞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节奏以及仪式场景,传递出这种敬畏。例如,在祭祀仪式中,舞者模仿鱼类等自然界生物的动作,它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敬仰祖先
传承记忆:反排木鼓舞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之情。舞蹈的各个章节都与祖先的历史和事迹紧密相连,如迁徙过程、生产生活场景等。通过舞蹈的传承,后代子孙能够铭记祖先的艰辛与奋斗,了解家族和民族的历史渊源。这种对祖先的敬仰,是维系苗族家族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它激励着后代子孙传承和发扬祖先的精神,为家族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
3.向往美好生活
木鼓舞还体现了反排地区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中的欢快节奏和充满活力的动作,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三)艺术特点
反排地区的苗族木鼓舞因受到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具体如下:
1.叙事性结构
章节连贯:舞蹈分为五个章节,讲述反排先民为子孙寻找生存家园的故事。这五个章节紧密相连,从“牛高抖”(出门舞)开始,依次展现了先民们迁徙、定居、生产生活以及祭祀等各个阶段的历史场景。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意义,通过舞蹈动作的编排和鼓点的节奏变化,将整个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苗族先民的历史和文化。
2.鼓点伴奏
节奏引领:五个章节的动作皆在鼓点的伴奏下完成。鼓点在舞蹈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舞蹈提供了节奏基础,还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来引导舞蹈动作的变化。例如,在一些激昂的章节中,鼓点节奏加快,舞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得更加快速和激烈;而在一些舒缓的章节中,鼓点节奏放缓,舞者的动作也相应地变得柔和而缓慢。鼓点与舞蹈动作的紧密配合,使舞蹈更加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3.基本动作丰富
多样组合:动作多以踏步、跺步、腾跃、翻身、旋转、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这些基本动作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例如,在“高抖达”(亮刀舞)章节中,舞者通过频繁的踏步和甩同边手以及挥刀开路等动作,展现出先民们在迁徙途中的勇敢和坚毅;在“牛追夏”(踩虫舞)章节中,舞者通过跺脚、踩地板、用脚碾压等动作,模拟出踩虫的情景。这些基本动作的巧妙组合,使舞蹈既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又能够生动地表现出舞蹈的主题和内容。
4.风格粗犷豪放
情感表达:其明快的节奏和快速而激烈的在舞蹈动作也造就了其舞蹈整体呈现出粗犷豪放、激情奔放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反映了苗族先民在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豪爽奔放的性格。在舞蹈中,舞者通过大幅度的、快节奏的动作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出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三、反排木鼓舞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方式
在这个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民族非遗的保护相当重视。反排村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广场、舞台可供传习反排木鼓舞。目前反排地区的苗族木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是依靠非遗传承人万政文老师的亲自教授来实现。主要的传承对象就是周边的各小学中学等学生。在采访中万政文老师表示:“现在只能到学校小学中学去传给学生,比如反排小学这边我每个周末都要去教他们,或者叫他们到我屋里来学。”当然万政文老师也会教村子里的村民跳木鼓舞,目前村子里的绝大部分村民们只要木鼓响起就能翩跹起舞。
(二)在传承上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的持续紧张,村民留在村子里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村民们的生活需求。也就造成了许多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留在村里。这也就导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对木鼓舞的学习机会减少,掌握程度低。例如五个章节可能就只能够掌握其中两三个章节甚至更少。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到村子里学习木鼓舞。这种情况可能使得木鼓舞的传承上会造成无人能完整继承木鼓舞的全部章节,从而造成木鼓舞在发展中不断丧失原本的舞姿动作甚至整个章节丢失的风险。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关系
(一)传承非遗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它是民族历史、风俗、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传承非遗文化,能够让各民族深刻领悟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激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非遗文化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沟通。这种交流能够打破隔阂,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形成文化上的共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起文化桥梁。反排木鼓舞经常会受邀出席各活动,例如重大节日的表演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这都是反排木鼓舞向外输出的具体表现。
非遗文化的传承往往依赖于群体的力量。在传承过程中,人们共同遵循一定的传统规范和技艺流程,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共同参与和传承的方式,强化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进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反排木鼓舞在个中小学、当地歌舞团艺术团的传习以及各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下,使当下反排苗族木鼓舞的学习者不仅仅限于苗族这一个民族,而是不同的的民族都有传习反排苗族木鼓舞。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收益,改善民生,提升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这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让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方召镇反排村正在打造以反排木鼓舞这一非遗项目为核心的特色旅游项目。台江县的歌舞团、艺术团等通过将反排木鼓舞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经济性转化周边各中小学将反排木鼓舞作为课间操的形式达到运动健身的作用,这都令反排木鼓舞这一民族非遗舞蹈从原来的祭祀性舞蹈实现创新性的发展。
总的来说,传承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交流作用、凝聚力量以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同和归属。这种强烈的认同为民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当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就会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各民族非遗项目的责任,将其视为共同的文化财富去珍视和保护。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会形成统一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政府能够从全局出发,制定全面、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投入、法律法规的完善、教育体系的融入等方面,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还为其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各民族在交流中共享传承和发展的经验,提高民族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整体水平。
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它激发了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各方力量可以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从文化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国内文化市场的统一性和规模性。这使得非遗文化产品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群体,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提供思想基础、政策支持、交流平台、社会力量和市场空间等多方面的保障,有力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论
反排木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方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非遗文化相互促进。传承非遗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凝聚民族力量,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包括奠定思想基础、形成政策导向、促进交流融合、凝聚社会力量和提供市场空间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要注重创新发展,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让宝贵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静:《反排木鼓舞乐文化研究》2019年5月30日
【2】陈华:《台江区非物资文化遗产概述》2013年
【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2023年12月
【4】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台江县史志办公室发表的《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5】罗雄岩所著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6】中央民族大学李恬发表的《反排木鼓舞在苗族舞蹈教学实践中的价值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7】双语培训是农牧民就业的必修课 振聋 -《伊犁日报(汉)》- 2015-12-07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殷鼎;史兵;-《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