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七团中学 834611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审美能力是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情,据此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先从发现美入手,进而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最终实现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推动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1 审美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审美能力是个体对于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它涉及对美的感知、深入理解和客观评价。这种能力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专属,更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处于萌芽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美术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各种美——无论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社会生活中的温馨瞬间,还是艺术作品中的细腻表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品位,还能培养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审美能力是学生未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基石。艺术不仅仅是模仿,更多的是创新和表达。一个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更能准确地把握美的本质,从而通过自己的作品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们也会成为更敏锐和客观的艺术批评者,能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中,挑选出真正的佳作。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现代人。通过美术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强化学科地位认知,设计合理教学目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在传授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管理者应明确美术学科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美术教学目标。小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与审美能力奠基的关键期,教师应综合考量其认知水平及兴趣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以构建分级教学目标,面对低年级学生群体,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美术概念,培养其色彩感知能力;面对中年级学生群体,则可引入美术流派分类及表现形式解析,丰富教学内容;面对高年级学生群体,其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与想象,自由创作美术作品,逐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2 巧设情境,提高审美体验

创设情境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巧妙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融入艺术作品的世界,深化对美的理解与体验。例如,在讲授山水画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山水风光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水的韵味。又如,在教授人物画时,教师可借助服饰道具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人物情感,为创作积累素材。在情境驱动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对美的认识,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2.3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实践活动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从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校内外的美术展览参观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分析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美术创作和比赛等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创作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并尝试运用自己的审美观念进行创作。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4 动手实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践操作是推动审美能力从理论认知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操,不仅能够深化对艺术要素的理解,还能在材料探索与技法运用中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可围绕课程目标,设计由基础技能训练到创意表达拓展的递进式实践活动体系。首先,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立体造型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材料特性与美术语言的实际应用。其次,设计开放性创作任务,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尝试混合材料、跨媒介表现等创新手法。最后,构建“实践—反思—再创作”的闭环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点评、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的多元评价机制,助力学生建立系统的审美评价体系。

结语

综合上述,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学科地位认知、设计合理教学目标、巧设情境提高审美体验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创作和批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审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方莹 .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2024(32):46-48.

[2]张凤华 .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分析与实践路径[J].美术馆,2024,5(3):67-69.

[3]钟华珍 . 小学美术学科培养审美能力策略探索[J]. 学苑教育,2024(17):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