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预防与管理对策探讨
李张强
中冶建工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中,高处作业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也是安全风险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高处坠落事故不仅直接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引发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和社会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群体性事故和重大安全责任追究。从国内外工程实践看,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安全防护不到位、作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以及天气等外部环境干扰。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施工技术的多样化,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亟需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的安全管理手段,提升对高处坠落风险的识别、控制与应急能力。深入探讨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特征、成因及其预防与管理对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行业安全管理标准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路径。
一、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特征与危害
(一)常见作业场景与事故发生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多集中在脚手架搭设、钢结构安装、外墙装饰、屋面铺设及塔吊操作等环节,这些位置普遍存在高度大、作业空间狭窄、支撑结构不稳定等特征,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坠落事故。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作业面受风速、光照、湿度等条件影响较大,安全设施若存在缺陷或老化,极易在外力作用下失效。部分高处作业点位置隐蔽,安全巡查难度大,增加了隐患暴露的时间与范围。事故往往伴随多种次生危害,如碰撞、物体打击或连锁坍塌,进一步加大了伤害程度,造成施工现场秩序混乱和应急难度增加。
(二)对作业人员安全与施工进度的影响
高处坠落事故对作业人员的伤害极为严重,常导致骨折、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重度创伤,甚至造成当场死亡,给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施工团队士气会因事故而受挫,部分高处作业人员会产生心理恐惧,从而降低作业效率。高处坠落事故的处置过程还需协调医疗、保险、安监等多方资源,占用大量时间与管理精力,直接干扰原有施工计划的推进。项目管理层必须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恢复秩序,延缓工程整体进度并影响后续施工衔接[1]。
二、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成因
(一)安全防护设施缺失或设置不规范
在部分建筑施工现场,临边防护栏杆、脚手架防护网、安全绳等设施未能按照规范标准配置,或者存在松动、破损、锈蚀等质量问题,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保护作用。部分临时作业平台的承重和稳定性不足,在高负荷作业或受外力冲击时容易发生结构失稳。安全防护设施的安装位置和高度若未经过科学计算,可能形成保护盲区,使人员在操作中存在坠落风险。施工单位在赶工期或节约成本的压力下,可能减少防护设施的投入和维护频次,致使设施老化失修却继续使用。施工现场环境变化频繁,若防护设施未能及时调整和加固,就会与实际作业条件脱节,埋下安全隐患。
(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与技能不足
部分高处作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对高处作业风险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忽视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技能不足表现为对高处作业技术规范不熟悉,无法正确搭设脚手架、安装安全绳或操作登高设备,导致作业过程存在潜在风险。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和自救技能,使得事故发生后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伤害程度。培训机制流于形式或频率不足,未能针对不同岗位和工序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能训练,导致安全知识与实际作业脱节。部分新入职工人在短期内直接参与高处作业,未经过充分实操考核,增加了操作失误和违规作业的可能性。
(三)施工组织管理不到位与监管缺失
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安全管理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落实。现场管理人员未能严格监督高处作业环节,存在检查频率低、隐患排查不彻底的现象 [2]。安全责任分工不清,部分管理岗位缺乏明确的职责界定,造成安全问题无人跟进或处理滞后。监管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可能存在覆盖不足或执法不严的问题,使部分施工企业抱有侥幸心理,忽视规范执行。施工计划安排不合理,导致作业人员在疲劳或不利天气条件下继续高处作业,增加事故概率。对发生过的险情未能进行深入分析与整改,缺乏事故经验的积累与应用,导致相似问题反复出现。
三、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与管理对策
(一)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与技术装备配置
在施工现场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栏杆、安全网、安全绳等设施,并确保安装高度、间距、承载力等参数满足规范要求,栏杆高度不低于 1.2 米,安全网承重能力达到 1.5 千牛以上,安全绳抗拉强度不少于 15 千牛。脚手架需使用壁厚 3.6 毫米以上的钢管,并配备抗风强度达到 8 级的固定系统,防止因强风引发倾倒。作业平台板材需具备2.5 千牛/ 平方米以上的承载能力,避免因超载导致断裂。针对高层作业,应引入自动升降作业平台和防坠落自锁装置,提高作业安全系数。设备与设施需建立周期性检查与维护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对发现的损坏部位在 24 小时内修复。通过标准化配置与科学化维护,能够显著降低高处坠落的风险并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二)强化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
施工单位需为所有高处作业人员提供系统的岗前安全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 40 小时,并在每季度进行一次复训。培训内容应涵盖防护用品正确佩戴、脚手架搭设规范、登高作业操作要领、应急逃生方法等,确保每名作业人员熟悉至少 5 种常见高处作业风险及应对方法。应通过实操演练提高人员应变能力,例如模拟坠落环境下的自救操作和使用防坠落设备的熟练度,确保在 2 秒内完成安全绳锁扣的正确固定。考核环节需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理论成绩不低于 90 分,实操考核合格率达到 100%。对于存在违章作业行为的人员,应实施即时纠正与再培训机制,违规记录达到 3 次的人员禁止上岗,形成制度化的安全意识约束与技术保障体系[3]。
(三)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与隐患排查机制
建立覆盖项目全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将高处作业安全纳入日常管理重点,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等不同岗位的责任范围,确保管理链条无空档。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每周进行一次全面巡查,并对关键部位如临边防护、悬挂作业点、脚手架连接部位实施重点检查。检查结果需形成记录并在 12 小时内上报管理层,隐患整改期限不超过 48 小时。引入数字化监测设备,对作业人员佩戴防护用品情况、作业区域风速、设备受力状态进行实时采集和预警,当数据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发出警报并停止作业。建立事故与险情数据库,对过去发生的各类高处作业风险进行归类分析,每半年组织一次管理层安全复盘会议,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制度修订与培训教材,实现制度优化与隐患治理的闭环管理。
四、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应急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与组织体系
高处坠落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应结合工程规模、施工特点、作业高度、人员分布等因素进行科学编制,确保内容覆盖事故报警、现场处置、人员疏散、医疗救援、善后处理等环节。组织体系需明确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下设应急指挥组、医疗救护组、现场处置组、后勤保障组和信息联络组,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顺畅的救援结构。预案应通过图示明确事故高发区域、疏散路线、集合点位置和应急物资储备点,确保在任何施工阶段都能快速定位救援资源。救援装备应包括担架、安全绳、绞盘、防护垫、医疗急救箱、氧气瓶等,并在施工现场配备不少于 2 套完整装备。组织体系运行需依托定期演练进行检验,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综合性应急演练,涵盖白天和夜间两种情景,确保所有岗位熟悉职责和操作流程。演练结束后应开展评估,总结存在问题并进行修订,确保预案和组织体系在真实事故中能够高效运转[4]。
(二)提升事故应急响应与医疗救治能力
事故发生后,能够在黄金救援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伤亡率的关键。应急响应机制需将事故报警、指令传达、救援队伍到位和现场处置时间控制在 5 分钟以内,确保救援过程高效衔接。施工现场需配备具备基础急救技能的专职或兼职急救员,占总施工人数比例不低于 10% ,并保证经过急救证书培训合格。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应与周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确保伤员转运时间不超过15 分钟。现场应储备充足的急救物资,包括自动体外除颤仪、骨折固定器、颈托、止血带和输氧设备,并定期检测有效性。对重度坠落伤员,应在现场进行初步生命体征稳定处理,如止血、固定、保持呼吸通畅,避免二次伤害。建立事故应急信息平台,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同步通知管理层、医疗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实现信息即时共享,提升响应协同效率。
(三)加强事故调查分析与防范措施改进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由项目管理层牵头,邀请安全专家、监理单位和工会代表组成调查组,对事故经过、现场环境、防护设施、作业人员行为等进行全面取证和分析。调查过程中应收集施工日志、监控视频、防护设施检查记录以及作业人员培训档案,确保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分析环节需采用鱼骨图、5Why 等方法深挖事故根本原因,区分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管理缺陷。调查报告应在事故发生后 7 日内完成,并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期限。整改过程需形成闭环管理,整改率和复查合格率应达到 100%。针对调查结果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和技术短板,应立即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增加针对性培训课程,将事故案例纳入新员工和在岗人员的安全教育内容。对存在系统性问题的施工环节,应通过技术优化、设备更新、流程改进等手段进行根本性消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防范经验,推动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5]。
结语
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必须高度关注的核心风险,其防控工作需要技术、管理、培训与应急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完善防护设施与装备、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与技能、健全管理制度与隐患排查机制,可以在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在事故发生后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持续开展事故调查与防范措施改进,有助于形成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只有在制度执行、技术支撑与人员素质等环节形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的可持续保障,促进工程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记华 , 曾齐怀 .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机制 [A].2025 年第四届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2025:237-239.
[2] 陈雯婧.MF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导师:宝国坤. 内蒙古科技大学,2024.
[3] 张磊 . 高层住宅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思考 [J].居舍 ,2024,(29):173-176.
[4] 毛同臻 . 基于文本挖掘的建设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研究[D]. 导师:喻登科 ; 惠琍琍 . 南昌大学 ,2024.
[5] 朱锦春 .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识别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D]. 导师:孟庆峰. 江苏大学,2024.
作者简介:李张强 (1987 年7 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河北省唐山市
学历:本科 现在的职称:中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作内容: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