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探讨

作者

何潇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3100

一、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状

(一)老年骨科患者特点

老年骨科患者因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性退变及多种慢性疾病的积累性损伤等因素,导致老年骨科患者是围手术期的特殊人群。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衰弱指数每上升0.01,术后肺炎风险增加1.07 倍,FRAIL 分值每升高1 分,早期并发症风险上升 27%[1]

(二)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以单学科管理为主,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不能对老年骨科患者的疑难与复杂病例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治处理,降低治疗效果。围手术期单学科管理的各自为政,不能对处理问题科学地做出决策,也容易导致围手术期的意外事件发生,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导致死亡[2]。传统的管理模式对资源的分配利用也不合理,由于学科之间各管一段,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容易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使用[3]。

二、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三)参与学科

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多学科参与,让患者在围手术期得到综合、全面的服务。骨科作为主要参与科室,负责患者围手术期的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麻醉科确定患者麻醉风险评估,制定麻醉方案,针对老年大脑功能差的患者,尽可能选择区域麻醉方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心内科、呼吸内科参与患者术前合并的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减少患者术中并发症[4]。

(四)分工协作流程

1. 术前综合评估

术前综合评估是多学科综合合作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术前评估,对病人状况、手术风险、合并有疾病等情况有一个综合的了解,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对策。骨科医师进行术前评估时只是对患者的骨折类型、严重程度做一个大概的评估,并选择影像学结果,决定手术治疗的适应证[5]。

2. 术中风险防控

术中风险的控制是保障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阶段,需要麻醉科及其他多学科的配合。麻醉医生是术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控患者的麻醉深度,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处理术中可能发生的循环波动、呼吸抑制等。骨科医生是手术的准确性和微创性,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避免产生更多的损伤和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低。对于合并内科疾病复杂的患者,ICU 医生和护士协助是必不可少的,手术中ICU 医护人员可在手术中给予患者及时的协助,避免患者术中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

3. 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康复指导属于多学科联合管理中的一部分,进行科学的康复指导训练使患者躯体功能得到恢复,避免长期制动并发症产生。康复科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康复指导计划,一般为床上活动早期训练、关节屈伸训练、负重训练等,护理人员监督康复训练、协助训练生活能力。

三、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应用挑战与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老年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管理中具有优势,但是存在实施难度大,节奏不同,协作难,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多学科协作团队专业不同导致专业术语和工作侧重点存在差异,容易产生误解或信息传递不准确,在需要救治时沟通不当延误患者病情。文化差异和协作意识薄弱影响,多学科协作还受部分医院传统单科工作方式的影响,存在医生个人决策,不主动,积极性不高,影响团队协作效果,患者还会产生看病无门现象。

(二)解决策略

多维度规划,健全多学科协作管理实践。构建统一管理机制是前提,建立管理平台,由医务主管牵头组织协调管理,避免扯皮和扯破。优化调配人力物力技术等合理资源是重点,如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问题,需优先配备重点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强化沟通培训是必要,医疗机构组织召开联合会、病例讨论、培训等,让大家掌握流程、术语等。培养团队文化交流氛围是基础,医疗机构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将协作融入进发展理念,宣传协作成绩,营造氛围。

四、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

(一)提高手术成功率

多学科协作管理式的全程评估及个体准备,有效提高老年骨科病人手术成功率。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骨科、老年科共管的MDT 诊疗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通过缩短术前等待时间以及加快术后进食及术后第一下床时间,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保障。

(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多学科协作管理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在预防感染、血栓并发症等方面,其发生率低。术前衰弱是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而多学科协作可以对老年骨科患者实施全面的术前评估、针对性干预,降低其发生率。

(三)提升患者满意度

多学科联合管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全程化服务,患者满意度高。高龄髋关节骨折患者多学科联合治疗团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提供心理疏导、疼痛干预、康复运动等措施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给予患者社会关爱,患者满意度高。

五、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是解决老年骨科患者疾病复杂、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模式负责,通过骨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康复科等相关学科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术前综合评估 + 术中风险评估 + 术后康复指导的全方面、系统化、个性化管理流程,提高了手术率,降低了并发症,深受患者广泛赞誉。

随着医疗水平提升,医疗体系的逐渐完善,需要不断丰富多学科协作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协作水平,增加大样本、长入组等临床研究,为该模式的改进及推广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证据,更好为老年骨科患者服务,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秋芬 , 蔡嘉琳 , 颜景佳 , 等 . 内关穴注射地塞米松对骨科老年人术前术后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22(05):131- 136.

[2] 毛薇薇 . 快速康复护理在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效果研究 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4,47(4):504- 507.DOI:10.16068/j.1000-1824.2024.04.038.

[3] 孙佳凤 , 冯艳 , 姚晓平 . 术前衰弱状态与骨科大手术老年患者术后 60d 出现死亡或行走障碍的关系 [J]. 老年医学研究 ,2024,5(5):1- 6.

[4] 袁东红 .Ethnicity 对骨科中老年手术患者中预防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医护康一体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J]. 医学界 ,2024,14(29):94- 96.

[5] 围手术期的HR 变化与老年下骨科手术患者的HR V 相关性与术后谵妄关系研究 [D]. 南方医科大学 ,2024.DOI:10.27003/d.cnki.gojyu.2024.0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