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路子豪 彭清亮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本文聚焦电子信息工程方向,深入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智能温室、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方式,分析了其应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剖析了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面临的诸如成本较高、农民接受度有限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技术培训等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生产;创新应用
引言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在全球科技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迫在眉睫。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力量之一,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往,农业生产多依赖人力和经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合理,且农产品质量难以精准把控。而电子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作物生长状况等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智能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1 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即“3S”技术,能够对农田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病虫害情况等进行精确监测和分析 。通过GPS可以精确定位农田位置,获取农田的地理坐标信息;GIS则用于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建立农田信息数据库;RS技术可从高空获取农田的影像数据,快速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分布等信息。例如,通过分析RS影像数据,能够及时发现农作物的缺氮、缺水等异常情况,为精准施肥、灌溉提供依据 。
1.2 智能温室中的应用
智能温室利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温室内环境参数的精准调控 。温室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室内的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参数范围,自动控制通风设备、遮阳系统、灌溉系统等,使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始终保持在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状态 。例如,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室内温度过高时,控制系统会自动开启通风设备和遮阳系统,降低室内温度;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湿度不足时,自动灌溉系统会启动,进行精准灌溉 。
1.3 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
借助物联网技术和二维码、RFID等标识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加工工艺等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并通过二维码或RFID标签赋予农产品唯一的“身份标识” 。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读取RFID标签,即可获取农产品的详细信息,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追溯,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 。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优势
2.1 提高生产效率
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劳动效率 。例如,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开启和关闭,无需人工频繁操作;无人机植保作业可以快速完成大面积农田的病虫害防治,相比传统人工喷洒农药,效率大幅提高 。
2.2 降低资源消耗
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对土壤、水分、肥料等资源的精准监测和管理,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浪费 。精准施肥技术能够根据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需求,精确计算施肥量,避免了过度施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精准灌溉技术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情况进行精确灌溉,节约水资源 。
2.3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使农产品生产过程透明化,消费者能够了解农产品的详细信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快速追溯源头,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三、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1 成本较高
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购置、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对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来说,经济负担较重 。例如,一套完整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价格不菲,还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这使得许多农户望而却步 。
3.2 农民接受度有限
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缺乏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新技术的接受过程较为缓慢 。
3.3 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兼容性较差,给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带来了困难 。
四、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策略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农业企业和农户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降低其应用成本 。设立专项研发资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
4.2 加强技术培训
针对农民开展电子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
4.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兼容性,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在精准农业、智能温室、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然而,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仍面临成本高、农民接受度有限、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未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其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农业生产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石岱弘.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 000(026):101.
[2]陈东.信息化技术在农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创新研究, 2023(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