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的策略分析

作者

赵玉芳 李召来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要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主题班会作为班级德育的主阵地,兼具思想引导与情感沟通的双重功能,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前高中主题班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班会将价值观内容简单 “贴标签”,如仅通过 “背诵 24 字方针” 完成教育任务;有的班会形式单一,以 “教师宣讲” 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还有的班会缺乏连贯性,各主题间无逻辑关联,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基于此,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的有效策略,对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的必要性与契合点

(一)融入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既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又易受网络信息、社会思潮等外界因素影响。主题班会作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场景,能通过 “小切口” 传递 “大道理”— 例如围绕 “诚信” 开展班会,可结合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真实问题展开讨论,比课堂说教更易引发共鸣。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既能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标准,又能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践行价值观,实现 “认知 — 情感 — 行为” 的统一。

(二)二者的契合点

主题班会的 “生活化”“互动性” 特征与核心价值观的 “实践性”“引领性” 要求高度契合。从内容上看,核心价值观的 12 个关键词(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可转化为 “校园欺凌如何应对”“集体活动中的责任担当” 等具体班会主题;从形式上看,主题班会可通过辩论、情景剧、小组讨论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价值观的理解,避免 “单向灌输” 的弊端;从目标上看,二者均指向 “人的全面发展”,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能为核心价值观的落地提供具体路径[1]。

二、当前主题班会中核心价值观融入的现存问题(一)内容设计脱离学生生活,缺乏 “代入感”

部分班会将核心价值观内容抽象化、理论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例如 “爱国” 主题班会仅讲述 “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未结合 “学生如何通过日常行为爱国”(如规范升旗仪式、关注国家科技成就)展开;“友善” 主题班会停留在 “要与同学和睦相处” 的空泛说教,未针对 “宿舍矛盾”“同学误解” 等真实问题提供解决思路。这种 “高大上” 的内容设计让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核心价值观沦为 “口号式” 教育。

(二)形式创新不足,学生参与 “表面化”

多数班会仍以“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形式为主,即使引入互动环节,也多为“象征性参与”。例如 “诚信” 主题班会中,仅让学生 “举手表决是否要诚信”,未设计 “诚信两难情境模拟”(如 “考试时好友求传答案该如何做”);“创新” 主题班会中,仅播放 “科技成果视频”,未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小发明” 讨论。学生在班会中缺乏深度思考与实践体验,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 “知道” 层面,难以内化为行动。

(三)缺乏长效机制,教育效果 “碎片化”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过程,但部分班级的主题班会呈 “零散化” 状态:各班会主题随机安排,如本月讲 “爱国”、下月讲 “敬业”,未形成 “递进式” 系列;班会结束后无后续延伸,如 “诚信” 班会后未跟进 “班级诚信公约” 的制定与执行;评价仅关注 “班会是否召开”,不追踪学生行为变化。这种 “一次性”教育导致核心价值观融入缺乏持续性,难以真正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的具体策略(一)立足生活实际,精准设计主题内容

以 “三贴近” 为原则,将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转化为具象主题,构建 “基础认知 — 生活关联 — 社会延伸” 内容体系。从学生日常提取素材,围绕班级场景设计主题,如针对小组合作推诿现象设 “敬业・我的责任”班会,结合食堂浪费设 “文明・餐桌行动” 班会;聚焦成长困惑,如针对网络谣言设 “诚信・信息时代的清醒剂” 班会,结合升学焦虑设 “和谐・与自己和解” 班会。用 “小案例” 讲 “大道理”,以身边人事为切入点,如 “爱国” 班会从学生参与校园国旗护卫队的经历切入,延伸到普通人爱国讨论;“友善” 班会分享同学互助故事,探讨网络交流中的友善表现。按 “高一适应、高二深化、高三升华” 逻辑构建系列主题链,高一聚焦 “个人与集体”,开展诚信考试等基础主题;高二拓展 “个人与社会”,设网络文明等进阶主题;高三升华 “个人与国家”,开展青春与祖国同行等主题,形成连贯教育脉络。

(二)创新互动形式,深化价值体验过程

采用 “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 方法,让学生在 “做、议、悟” 中深化理解。通过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设置价值观两难情境,如 “诚信” 班会设计 “同桌作弊是否保密” 情境,学生分组演绎并讨论诚信底线;“公正” 班会设班级评优模拟,让学生以评委身份权衡标准,理解公正内涵。开展项目式学习与实践,将班会延伸为小项目,如 “富强” 班会后开展 “我看家乡变化” 调研,学生记录家乡交通、社区养老变化并分享;“文明” 班会后组织 “校园文明观察员” 项目,学生记录不文明现象并提改进建议。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结合学生数字化生活特点,如 “和谐” 班会前让学生拍班级和谐瞬间短视频,班会中播放点评;“爱国” 班会连线援疆教师、戍边军人直播访谈,直观展现爱国实践。

(三)构建长效机制,巩固教育育人效果

通过 “班会前铺垫 — 班会中深化 — 班会后延伸” 闭环设计,实现价值观教育长效化。会前调研铺垫,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学生认知,如 “诚信” 班会前发班级诚信现状问卷,针对性设计问题;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如 “敬业” 班会前让学生采访父母工作日常积累素材。会后延伸践行,将成果转化为行动方案,如 “诚信” 班会后制定《班级诚信公约》并设监督岗;“文明” 班会后开展 21 天文明习惯养成活动,学生在班级群打卡互助。实施多元评价反馈,建立 “过程性评价 + 行为评价” 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班会参与度,行为评价追踪学生行为变化,定期反馈班级价值观践行情况,形成 “教育 — 实践 — 反馈” 良性循环[3]。

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关键在于 “从抽象到具体、从说教到体验、从单次到长效” 的转变。通过立足生活的内容设计、互动参与的形式创新、持续跟进的机制构建,能让主题班会真正成为价值观教育的 “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在认知中理解、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践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

未来实践中,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采用 “小组内分享” 的形式,对价值观困惑较多的学生进行 “一对一引导”;同时可联动家庭与社会,如邀请家长参与 “家风与价值观” 主题班会,利用社区资源开展 “价值观实践日” 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合力,让核心价值观真正扎根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路径 [J]. 教育研究,2021 (06):45-52.

[2] 王东华.中小学主题班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策略 [J]. 基础教育参考,2022 (12):36-38.

[3] 李娟.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德育的实践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2023 (03):91-94.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一般课题《小学班会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以武都区东路片5 所乡村小学为例》的阶段牲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24]GHB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