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曲丽红 李蓉蓉 黄雪松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6
一、引言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核心,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衔接。创新人才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达成。然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从教育理念革新、培养模式优化、制度环境重塑等维度深入分析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模糊
部分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中,未能紧密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盲目追求综合性、全面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一些以师范教育为传统优势的地方院校,为追求“大而全”,仓促开设热门的工科专业,却因缺乏配套的师资、实验室和行业资源,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不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也难以在就业市场中与专业工科院校毕业生竞争,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同时,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较为片面,过于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少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训练、跨学科项目实践等环节缺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专注于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难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体系僵化,缺乏创新性
课程设置上,传统学科界限分明,跨学科课程、前沿课程比例较低。某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长期沿用固定的课程框架,鲜少引入数字人文、社会治理创新等新兴交叉领域的课程,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文科人才的创新需求。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部分教材和教学案例多年未变,与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实践动态严重脱节。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薄弱,许多高校的实验课程仍以验证课本理论的演示性实验为主。比如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的多是基础编程验证实验,缺乏参与真实软件开发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机会,导致创新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部分高校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难以将足够精力投入创新人才培养。一位高校教师坦言,每学期需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同时还要完成科研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无暇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创新,只能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思考的空间。此外,具备跨学科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在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校教师大多来自单一学科背景,既精通医学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极为稀缺,使得相关课程教学难以真正实现跨学科融合,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四)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学生评价方面,仍以考试成绩、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团队协作能力等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某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省级奖项,但在奖学金评选和保研资格评定中,该成果的权重远低于考试成绩,难以充分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在教师评价方面,过度侧重科研论文数量与级别,忽视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投入与成效。许多教师反映,即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但这些成果在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极小,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定位
高校需立足学科特色,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需求,制定差异化培养目标。理工类高校可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高校则围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创新,培育复合型人才。同时,结合区域经济需求,建立“校-地-企”协同机制。如长三角地区高校联合高新技术企业,针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产业,定向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高校应突破单一知识传授模式,通过调研行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融入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模块。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路径,本科夯实基础、启蒙创新意识,研究生强化科研与跨学科实践,博士聚焦前沿突破,形成多元化培养体系。
(二)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关键。高校可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院,开发“人工智能与法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模块。如清华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融合多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及时更新学科前沿内容。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需增加创新性实验课程,推行“项目式学习”。如浙江大学工科专业让学生参与真实科研或企业课题。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像复旦大学与张江科学城共建生物医药基地,支持学生参与新药研发。此外,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 + ”等竞赛,通过“课程实践-科研训练-企业实习”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高校应建立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组织教学技能培训与学术交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如北京大学举办“教学创新工作坊”,鼓励教师探索新方法。设立教学改革基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前沿成果融入本科生实验课程。
优化师资结构需引进“双师型”教师,通过柔性引进企业专家或选派教师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如深圳技术大学与华为等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同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指导学生竞赛、课程改革等人才培养成效纳入考核,设立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
(四)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将创新成果、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纳入指标。如上海交通大学推行“三维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与企业评结合的方式确保客观性,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评分。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设立“卓越教学奖”“创新人才培育奖”等专项奖励,对指导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表彰。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教学成果奖励基金。将人才培养成效与职称评审、岗位晋升挂钩,形成“以教促研、以研哺教”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鹏,徐晓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与内容构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21,(1).
[2]王洪才,汤建.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