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余莹
四川省蓬安县利溪镇中心小学校 637800
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直接反映其思维、理解和沟通能力。在小学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学业成绩,还关乎社会适应、情感认知和人格成长。农村小学生因家庭语言环境、社会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表现为词汇匮乏、语法不规范、表达单一等问题。这一现象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教育学和语言学理论,本文分析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探讨具体提升策略,以应对当前教育中的实际挑战。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策略,教学实践,教育改革
一、引言
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个体综合素质,关乎思维、理解与沟通能力发展。小学阶段,该能力影响学业、社会适应、情感及人格。农村小学生因家庭、社会文化及教育资源局限,语言表达能力弱,存在词汇少、语法不规范、表达单一等问题。虽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推动了农村教育进步,但语言表达教学仍有教材单一、互动不足、实践缺乏等困境。本文依教育学与语言学理论,剖析现状与成因,提出提升策略,为农村语言教育提供参考。
二、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具体表现为词汇量不足、语法错误频发、思维与语言脱节、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以下是当前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词汇贫乏,表达单一
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普遍较为简陋,缺乏多元化的语言刺激,导致学生的词汇量远远低于城市学生。农村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受限于其生活环境和语言输入渠道的匮乏,学生常常使用简单重复的词汇,难以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词汇贫乏使得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无法有效传递复杂的想法,限制了他们的语言表现力。
2.2 语法和句式掌握不牢固
语法和句式是语言表达的基本构成部分。然而,由于农村小学生在语法学习上的投入不足,许多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句式单一。张社红(2020)在其研究中提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故而汉语的语法体系也就显得冗繁复杂,在教学与学习中显得难以驾驭,“淡化语法”的观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进了语文教学。“淡化”本是相对于大讲特讲的“强化”而言,但这一“淡化”使汉语语法似乎一夜之间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语法和句式,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一些语法知识。
2.3 思维与语言脱节
思维认知方式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不仅影响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还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认知模式差异。维果茨基(1978)在《思维与语言》中强调,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农村学生由于日常缺乏足够的语言交流和思维训练,思维和语言往往脱节,尤其在面对开放性题目时,学生难以清晰地组织语言,导致表达的混乱与不准确。
2.4 自信心不足,课堂参与度低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学生语言表达机会较少,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表达的自信心。农村小学生往往由于担心错误或被同学嘲笑,而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自信心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参与度低,进一步影响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提升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需要依托于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下是本文所依据的几种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 : 知识并不是如实地反映周围世界,它只是一种猜测与推理,它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并且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测与推理,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从而越来越接近真理,然而知识没有终点,它是永无止境的。语言的学习不仅是对词汇和语法的记忆,更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3.2 社会互动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语言是一种 社会文化 现象,语言学习者通过把语言运用到行为实践中,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消除了语言使用和学习的界限。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学生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提升语言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郑晓梅(2024)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3.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强调通过任务驱动语言学习,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任务型教学法尤其有效,因为它能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帮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语言能力。
四、提升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结合上述理论依据和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种提升策略:
4.1 丰富语言输入,拓展词汇量
增加语言输入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讲故事、听音频等,这些方式能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如参观、社会实践等,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语言使用场景。
4.2 增强课堂互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互动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郑晓梅(2024)指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情境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3 激发兴趣,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袁建会(2019)提出,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借助这些语言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同时通过正向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言学习的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语言学习,提供资源与平台。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工具,增加语言输入与互动。学生利用语音识别与在线平台,获即时反馈,提升表达能力。
4.5 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庭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传递语言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家长和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五、结论
促进农村小学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行综合运用,对农村小学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以农村学生的具体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特点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战略,做到教育公正,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社红.语文教学应该渗透语法知识[J].科技资讯,2020,18(03):158-159.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20.03.158.
[2]维果茨基, L. S. (1978). 思维与语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亚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5(12):171-172.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12.083.
[4]屈少杰.在"讲故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8(5):2.
[5]郑晓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究[J].教育,2024,(30):98-100.
[6]袁建会.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J]. 神州,2019(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