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区空中花园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作者

吴万天 余呈璟 王谨媛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空中花园公共空间营造的背景与意义

(一)公共空间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不仅提供物理场所,更承载着情感连接、社会交往与文化认同等深层功能。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日益减少,孤独感与疏离感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空中花园作为一种半私密、半开放的公共空间,能够有效促进邻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它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场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提升。儿童在这里游戏成长,老人在此交流休憩,年轻人在此释放压力,公共空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幸福社区的关键要素[1]。

(二)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面向未来的城市社区,不仅要关注建筑硬件的完善,更需在公共空间层面推动环境、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空中花园作为一种创新空间形态,其绿色生态特性与多功能利用方式,为可持续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生态角度看,空中绿地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雨水循环,增强社区的生态韧性;从社会角度看,空中花园激活了楼宇之间、住户之间的公共关系网络,有助于构建更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社会空间;从文化角度看,通过合理设计与居民参与,空中花园还可以成为文化活动的场所,承载社区记忆与文化认同。这些综合价值共同构成了推动城市社区绿色、宜居、健康发展的基础路径。

二、社区空中花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空间利用率低与功能单一问题

当前,不少社区空中花园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存在“形式重于实用”的倾向,往往作为建筑配套的附属工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加以重视。由于缺乏精准的用户需求调研与功能定位,空中花园的空间布局通常以景观展示为主,缺乏实际的活动区域和互动功能。这种以绿化为主、使用为辅的设计理念,使得空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被充分激活,形成“看得见但用不上”的尴尬局面。在一些项目中,空中花园甚至被长期封闭,仅作为楼盘宣传卖点,完全丧失了公共空间应有的开放性与服务性。

功能的单一性也使空中花园难以满足多样化人群的活动需求。部分空中花园设计局限于健身步道、休闲长椅等常规设施,缺乏专属儿童、老年人或家庭活动的专用场地,导致实际使用者少、活跃度低,空间本应具备的社区交往与复合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这种状况既浪费了空间资源,也削弱了空中花园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

(二)设计缺乏人性化与多样性

很多空中花园在设计理念上仍停留在传统绿化美化层面,缺乏基于用户行为与心理的细致考量。动线设置不合理、视线遮挡严重、动静区域混杂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使用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部分设计缺少遮阴、照明、无障碍通行等基础设施,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及身体不便人群的实际使用需求,形成了物理空间的“准进入障碍”[2]。

此外,空间形态单调、缺乏主题特色与文化表达,难以激发居民的情感认同与参与意愿。设计未能结合地域文化、社区特色或居民兴趣进行个性化规划,使得空间缺乏鲜明辨识度与归属感。景观风格千篇一律,构筑物设计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造成空中花园在视觉和功能上的双重贫乏,难以承担起多元化的社区公共生活需求。

(三)居民参与度不足与归属感缺失

空中花园作为社区共同拥有的空间,其使用效果与居民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然而,在实际营造过程中,居民往往被排除在设计与管理之外,仅作为“使用者”而非“共建者”。缺乏前期的公众参与,使得空间内容与功能设计脱离了实际需求,导致居民认同感不足,使用积极性低。公共空间缺乏社区共识支撑,往往难以形成持续性的维护与使用动力。

一些空中花园长期处于封闭管理状态,仅限部分楼栋或业主使用,削弱了其作为开放性社区交流平台的功能。同时,空中花园的活动组织机制不健全,缺乏定期的社区活动、文化交流或志愿服务,无法发挥增强邻里关系、激发社区活力的潜在价值。居民在情感上难以建立与该空间的深层连接,空中花园很难真正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四)维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空中花园的可持续运行依赖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多数社区在后期运维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一些空中花园在建成后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物业公司与居民之间责任边界模糊,导致日常维护滞后、设施破损长期得不到修复。绿植枯萎、设备老化、卫生状况差等现象不仅影响使用体验,也加剧了居民对该空间的疏离感。

同时,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缺乏专项经费也是阻碍空中花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些社区未设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依赖物业自筹或临时调配,导致管理水平波动大、服务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园艺养护团队和公共空间运营经验,也使得空中花园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运营,逐步演变为“有形无用”的空间资产[3]。

三、公共空间营造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空间的价值也应通过人的行为与体验来体现。在空中花园的营造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设计者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心理需求与社会关系,营造一个既舒适又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空间设计不应只是形式上的美观,而应关注细节层面的功能性与便利性,如休息座椅的布置、遮阳雨棚的设置、夜间照明的合理性等。每一处空间细节的优化,都是对居民使用体验的积极回应。

此外,不同人群的差异性也应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例如,儿童需要安全且富有趣味的游戏区域,老年人更倾向于安静舒适的交流场所,年轻人则可能偏好社交与健身空间。空中花园作为多群体共处的公共场所,应通过分区、弹性布局等方式,实现功能的并置与融合,使各类人群都能在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结论:

社区空中花园作为新型公共空间形式,承载着改善城市环境、增强社区活力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多重功能。通过功能复合化、设计人性化、文化本土化与治理制度化的系统策略,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空中花园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居民归属感与参与意识,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高度互动与融合的城市公共生活场域。

参考文献:

[1]刘宇舒,林芳,王振宇,等.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社区绿道空间挖掘与规划选线研究: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4,39(3):58-64.

[2]赵珂莹.健康视域下的全龄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23.

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空中花园——楼顶光伏 + 绿植综合解决方案》(项目编号:202411654203)